網絡遊戲和遊戲賭博的持續「高燒」,用來接收支付的虛擬貨幣熱潮湧動對虛擬貨幣的爭議也由此拉開了序幕.
事實上,對於以Q幣為代表的虛擬貨幣是否衝擊人民幣的討論自2004年以來一直被各方人士所關注.但官方對此一直沒有明確說法.虛擬貨幣的交易方式也由此迅速擴張.
11月4日,央行辦公廳主任、新聞發言人李超表示,關於網絡虛擬貨幣這個話題,人民銀行已經開始關注,並且正在認真研究之中.
11月9日,央行支付結算司副司長謝眾也向媒體表示「我們正在醞釀相關的管理辦法,目前還沒有成形的計劃.」雖然謝眾未予置評虛擬貨幣是否會衝擊人民幣,但這畢竟是央行的「態度」.
潛在的影響
為方便網民在網上進行小額交易而產生的Q幣一夜間成為千夫所指的對象,讓它背負罪名的就是虛擬貨幣不與重金屬掛鉤的虛擬性,而可能由此導致的通貨膨脹.
業內人士指出,虛擬貨幣如果只在小範圍內使用,一般不存在通貨膨脹問題,因為虛擬世界的「商品」供應量幾乎是無限的.但是,若在線下交易或者用虛擬貨幣購買現實商品,則過量發行便會引起通貨膨脹.
而目前,虛擬貨幣已經不滿足於「虛擬」世界,逐漸進入現實的應用.新浪的U幣可在新浪商城中購買商品;百度幣已經用於個人MP3收費下載;特別是Q幣除了支付騰訊的服務和產品外,用戶還可以用其支付瑞星下載殺毒軟件以及給「超女」投票.
雖然騰訊一再強調,「Q幣不能和人民幣雙向兌換」,但是根據淘寶網9月的統計數據顯示,前不久「超女」投票由短信改為Q幣投票後,專門從事騰訊產品銷售的賣家已經突破3000家,商品數量已經超過30萬,QQ專區每天的交易額都超過55萬元.
除此之外,對外經貿大學信息學院院長陳進表示:「虛擬貨幣但凡跟人民幣發生聯繫,就會跟現實中的銀行一樣,可能面對擠兌等現實風險.」在廠商資金短缺時,還可能出現惡意擠兌,這將會影響到我國的金融秩序.
監管的空白
Q幣的出現,並非一天兩天的事,從開始討論到現在事隔兩年,舊話重提時,何以央行高調表示將進行監管?
「虛擬貨幣,雖然不是第三方支付工具,但它具有某些第三方支付工具的性質,」資深互聯網分析師呂偉剛向記者解釋到,「選擇這個時候高調表態,可能是要為即將出台的《支付清算組織管理辦法》造勢.」
第三方支付工具與Q幣的相似之處在於都是採用虛擬的貨幣形式進行套現,不同在於第三方支付工具提供所有電子商務平台與商家之間的結算服務,一旦對第三方支付平台進行監管,勢必會對Q幣在內的虛擬貨幣產生影響.
但正因為政策具有滯後性,目前對於這種虛擬貨幣的監管還是一片空白.
與此相關的還有商場的代金券,這也是最近兩年出現的新事物.在各大城市的商場裡,購物之後的返券可以折抵相應的金額.這本是從人民幣向代金券的單向流動,但被不少投機人士利用,大量低價購進代金券之後高價銷售.
這和網站上對Q幣的買賣大同小異,而這些都是政策所不允許的.當這些有著相似屬性的金融手段成為投機倒把的安樂窩時,負責中國金融政策的央行,也的確有必要正本清源.
業內人士認為,如果要控制上述情況的發展,就應加強監管,切斷Q幣等虛擬貨幣兌換人民幣的途徑,比如央行可以對那些專門從事虛擬貨幣兌換的網站進行監管.
同時,呂偉剛表示,「對虛擬貨幣的監管還要落腳於即將出台的《支付清算組織管理辦法》,對可以從事第三方支付的公司發放牌照,採取嚴格的准入制度,從根源上堵住漏洞.」
消息來源:財經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