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談QQ
我的一個中國朋友曾經問我,為什麼我寫給她的電子郵件句首不用大寫字母,這說來話長。
美國興起在線實時信息傳遞也就是網上聊天的狂熱大約始於五六年前,那時我剛上大學。有一天,我的一個最要好的朋友打電話給我,告訴我下載一個「美國在線實時信息傳遞」的聊天軟件。當時我對她說的是什麼還一無所知,但我很快就明白了,沒多久就對網上聊天著了迷,只要有時間我就上網聊天。我發現我的好幾個朋友都有了相同的軟件。當我把越來越多的人加到我的「網友名單」上時,其他人也在做同樣的事。網上聊天真是越來越普遍,很快,「人人都在這樣做」了。
我的打字技能應歸功於很多很多小時的網上聊天。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當我的打字速度提高後,一切語法規則也都跑掉了。要知道,網上聊天的人有他們自己的速記語言,語法並不重要,網上英語聊天者可以省略冠詞、主語、代詞等等,聊天者幾乎可以錯拼或「重拼」任何單詞,比如「Good」可以寫成gud;略寫特別重要,「[I'll]be right back(我很快就回來)」可以寫成「brb」,「No problem(沒問題)」可以寫成「np」,說英語的網上聊天者為了省事還拒絕使用標點符號和大寫字母。句號和縮寫符?不必要。大寫字母?沒用。當年我對網上聊天曾是那麼的上癮,以至於今天我在寫東西時往往還是不用大寫字母———不論在計算機上寫還是手寫。
漸漸地,網上聊天的狂熱在美國降了點溫,我自己對它的熱情也是如此。雖說我還用那個軟件,那主要是為了便於和遠方的家人與朋友保持聯繫。
之後我就來到了中國。
在這裡,我發現對在線實時信息的狂熱不是一種而是兩種,第一種就是QQ,它讓我回想起當年我在計算機上的癡迷。
因此,那個循環又重新開始了,我用上了QQ。我不會說多少中文,可我還是看到中國人也有類似的網上速記語言,甚至他們用英語聊天時也是這樣。比如,我看到的第一個簡語是「ft」,這是「faint(暈)」的縮寫,可用在表示驚訝的地方。我還發現中國人使用同樣的縮寫形容笑,美國的Hehe,haha和heehee在中國變成了「呵呵,哈哈,嘿嘿」。還有很多很多的笑臉和頭像用來表示各種各樣的心情和反應,從傳統的「睡笑臉」、「疑笑臉」到「嘔吐笑臉」、「戰士笑臉」,甚至還有SARS笑臉———至今我還沒完全搞明白它。
在QQ之外,還有一種恐怕是更為流行的快速傳遞信息的潮流,你一定猜到了———手機短信。
一開始我還不太明白,要知道,在美國,手機的用法不太一樣,幾乎沒有「按話務量多少來計費」的作法,大多數人都是簽一個6個月或是一年的合同,很多合同不包括免費的短信服務;而且,不管你打沒打電話,每月也得交固定的費用,手機只是使打電話變得更容易一些。我曾經試了一次短信,當我在收到話費單時才知道,不僅往外發短信時價格出奇的高,收到別人的短信也花錢。
我在中國的頭幾個月沒有手機,也就與之沒有關聯,但最近我買了一個手機,才知道了手機短信是多麼有用,以及其廣為流行的原因。我承認當我走在外面或坐在地鐵裡發送短信息時有點不好意思,但有誰不這樣做?無論我走到哪兒,都能看到人們在手機上收發短信。實際上,倒是很少看到誰拿著手機在講話。
看來,無論我走到世界的什麼地方,都無法逃避實時信息傳遞的狂熱。顯然,這個潮流不會改變。然而,最終我並不對此抱怨,因為實時信息傳遞又快又便宜,又簡單又非常有趣。再說了,每個人都在這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