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記一:端午節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就要來了。提起過端午,我心裡有說不出的高興,因為今年的端午,我要跟著奶奶學包粽子。
吃過午飯,我便開始跟著奶奶學。奶奶讓我先拿一張煮過的粽葉對疊在一起,握成漏斗形,對我說「要握的緊一點,這樣才不漏米。」然後再在粽葉裡放一半糯米,在糯米的上面放一顆又紅又甜的紅棗,最後在它的上面再放一把糯米蓋住、包住。再用線捆綁,一個粽子就包好了,碧綠玲瓏,惹人喜歡。看著奶奶包的粽子那麼好,我也忍不住拿起幾片粽葉包起來。可包粽子看起來容易做起來可難得很呀。我連包了幾個也沒包好,不是露了,就是鬆了皮,要不就是四個角的我包成了三個角。
可奶奶說:「你這已經包的不錯了,哪有一學就會的!」我費了一翻周折才包出了一個既不漏米有像粽子的醜八怪。粽子和端午是一對好朋友,晚飯時,我聞著粽香,吃著我親手包的粽子,我心裡比吃了蜜還甜。我想:這是我的童年裡最難忘的一件事。
日記二:端午節的來歷
中國傳統節日豐富多彩,有生氣勃勃的春節,秋意濃濃的中秋節……但是我最喜歡端午節,端午節還有一個感人的故事呢!
戰國時期,請過為了統一中國,向楚國發兵攻打,但是卻攻打不下來。就假裝發求和信,楚懷王就打算簽下求和信。這是,愛國詩人屈原,他是大臣阻止楚懷王,而受到楚王和眾臣的指責,被降職回老家。就在五月初五的時候,楚懷王被秦國殺害,楚國就滅亡了,屈原聽到消息後,百感交集、心如刀絞。最後抱著一塊石頭,跳進了楚江裡,自殺了。這是,正是農曆五月初五。
後來,屈原的愛國精神把老百姓感動了,在屈原投江的那一天,他們都到楚江邊,為了不讓江中的魚蝦吃了屈原,就把米飯投進江中,不讓屈原被持刀,還在那一天坐小舟去打鬧屈原的屍體,後來就出現了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和掛艾草的端午節習俗。
在中國傳統節日中,不僅是端午節,還有許多節日值得我們去探索,屈原這種愛國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日記三:話說端午節
戰國時期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被楚懷王流放以後,案國攻陷郢都,屈原憂憤交加,於公元前78年農曆五月初五日投了汨羅江,以身報國。
為了防止江裡的魚啃食屈原的身體,大家紛紛將粽子、雄黃酒、雞蛋等食物拋至江中,以保護屈原。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風俗習慣慢慢流傳下來。「端午」中「端」是開始的意思,「午」是五的順號,所謂端午,也就是初五日。由於午時正當烈日當空,陽光燦爛,故多稱端陽。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天剛亮就到大河邊將粽子投入河中,以紀念屈原。在西山公園門前爸爸給我買了彩繩和香包,人山人海的公園、河邊、山上處處熱鬧非凡。回到家裡奶奶給我買了各種各樣的粽子,有棗的、鮮肉的、芝麻的、豆沙的,讓我大飽口福裡。南方有很多地方在今天都進行賽龍舟活動,飛快的龍舟就像神龍一樣在大河大江裡乘風破浪。
日記四:端午節
五月五日是端午節,各地有許多的習俗,讓我來介紹一下端午節的一些習俗吧!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古代楚國人因不捨得屈原投江而死,所以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來紀念他,用划龍舟來驅散江中的魚,免得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端午節吃粽子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每到五月初,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粽子的餡品種很多,有豆沙粽、鮮肉粽、火腿粽、蛋黃粽等。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可以避邪驅瘟。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絲布,清香四溢,用五色絲線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在端午節,人們把插懸艾葉、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酒,殺菌防病。
現在我們更重視過端午節了,節日氣氛也越來越濃了,這些傳統習俗我們應該保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