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想中秋作文
農曆還未進入八月,商店的櫥窗、貨架上已滿是中秋節的內容了。這個物質豐富的年代,相較於當年物質匱乏的時期,好是好得多,只可惜於過節來說,只因少了些盼的念頭,這節的味道便淡了許多。
我是個容易懷舊的人,平日無事時還常常憶想過去,再別提逢年過節了,那些過去的人和事會格外清晰地印現在腦海裡。憶想那年那月,在鄉下,在姥姥身邊的日子過得固然清淡了些,但卻格外恬美。那時的中秋節,記不得能吃上什麼水果,月餅總是有的,是那種五仁餡兒的,裡面有青紅絲,還有大塊的冰糖疙瘩,吃起來硬硬的,卻也因為數量不多,一塊月餅總要分成幾份吃,總也不夠解饞。所以吃月餅還不是我們盼過節的理由,到時姥姥會蒸制一種叫糖餅的麵點才是我們朝思暮想的。節前幾天我們就開始催姥姥發面,可她老人家做事總也不慌不忙,單要等到中秋節前一天,才肯動事。多半天的發面時間要讓我們等上好久,下午才開始揉捏。身為小孩子的我們是不會放過這個玩耍麵團的大好時機的,儘管當年的食糧格外精貴,糟踏糧食的行為是萬萬使不得的,可因為過節人人高興,姥姥也會很「慷慨」地從一大盆面裡揪出一丁點供我們玩耍。我們自然很知足,會跟學姥姥做糖餅的法兒把麵團好一番揉搓,只見姥姥隨後把一大團面用手很隨意,很神奇地揪製成若干個相等的面劑兒,用擀面杖把面劑兒擀製成麵餅,一個糖餅需要上下兩個麵餅,在一個麵餅上勻撒上白糖,那擱放在碗裡的白糖早已被我們偷窺多時了,趁姥姥不注意,就會舔濕手指迅速沾食一下送進嘴裡。也有逃不過姥姥眼睛的時候,這時免不了被她老人家在手背上輕輕敲打一下,疼是不疼,可記性要長了,斷不敢造次再來。兩個麵餅被姥姥以花邊的樣式捏合在一起,再用筷子頭兒在麵餅上輕輕點壓出幾個字,什麼「花好月圓」「閤家團圓」諸如此類的祝福,美好心願就被姥姥點畫上去了。最後把事先準備好的芝麻粒撒上一些,再用瓶蓋兒在上面扣壓幾個圓環,一個式樣精美的糖餅就算是做好了。待湊夠一鍋,就該上火蒸制了,這是最考驗我們耐性的時候,要等上好大一會兒,那饃的麥香味夾帶著糖的甜才能從蒸鍋裡溢出來。每每這時,我們總要深深地嗅上幾鼻子才算過癮。
姥姥總會從眾多糖餅裡選出幾個面相好的留待中秋節做供品。中秋當晚,我們會早早的把那張小供桌擺在庭院中央,在月亮升起之前,姥姥就已經把燃上香的香爐、做供品用的月餅、糖餅,還有其它一些果品擺上供桌,額外還會用白瓷碗盛放些清涼的井水一同供上。皓月當空時,姥姥會引帶著我們一家人在供桌前跪拜,我們小孩子哪裡懂得這些,只不過應事做個樣罷了,倒是姥姥,會極虔誠地對月拜上幾拜,口中唸唸有詞地說上些什麼。事後,姥姥會囑咐我們用那碗被月光沐浴過的井水擦洗眼睛,據說可以防患眼疾,還能讓眼睛變得黑亮。那時,老人說的話我們哪有不信的道理,都照著做了。據回憶,成長至今,眼疾沒防住,眼睛黑亮還真是。即便事後知道這些都是無須有的事,但還是很喜歡當年那儀式,很感念姥姥的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