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緬懷初一作文
濁酒一杯,盛滿著對親人無限的緬懷;紙錢數沓,帶去對逝者綿綿的哀思;淚水千行,寄托著對往昔不盡的追憶……
清明,這是一個令人傷感的節日,或許,老天爺也有著好生之德、悲憫之心,總會在清明前後應景而作、下一場像模像樣的雨,這幾天,果然又應了那句老話——清明時節雨紛紛!這不:陰沉的天空,伴著嗚咽的風聲,再加上淅淅瀝瀝的細雨,給這個節日更增加了幾分凝重與肅穆的氣氛,讓人不免有些壓抑乃至窒息的感覺。
獨坐店內,整理著亂糟糟的思緒,下意識的抬頭望了望室外,灰濛濛的天空中,惱人的雨滴正緊一陣、慢一陣的下著,敲打在遮陽板上發出清脆的聲響,而此刻,我的心情也像這天氣一樣沉甸甸的。
水有源、木有本。飲水思源,乃為人的本分,清明節祭祀先輩,是中國數千年的傳統習俗。這一天,人們往往都會帶上祭掃物品,到野外的墓地去為亡故的親人祭奠一番,以釋對親人的緬懷之情。按理,父母已故多年,我應該每年都要回去為他們祭掃的,儘管老家天門離這裡並不算太遠,可由於忙於生計,我卻只稀稀拉拉的回去祭掃過為數不多的幾次。眼看這個清明節又不能回去了,想來心裡不免頗為愧疚,惶恐不已!
我的父母生於斯長於斯,都是老實本分的農村人,他們的情況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有過介紹,這裡不再贅述,唯一想要說一下的是,父親對我的影響非常大。曾受過十年舊式教育的父親,年輕時原本有多次去城市發展的機會,但因是家中獨子,受爺爺奶奶的掣肘,他最終淪為平淡,以致晚年非常後悔。儘管命運不濟,沒能當上一官半職,但在當時當地的農村,他絕對算得上標準的「文化人」!當過民辦教師;懂得歷史文學;能寫詩、詞、文;寫得一手漂亮的毛筆字;還能雕刻治印。雖然現在父親去世多年,但老一輩的鄉親們提到他,仍然是交口稱讚,並且在讚揚他的同時,還會順帶著誇獎我幾句,說在他這麼多子女中,我是「最得到他謫傳」的一個。他們這樣說當然是因為我從小受父親的影響而愛好文學和歷史的緣故,而我自己也因為能繼承父親的衣缽而感到些許驕傲。
今年春節時,我曾回過一趟老家,與堂兄堂弟們在家族的墓園栽植了數十株像征萬古長青的柏樹,也不知那些柏樹都成活沒有;還有,父母的墓碑上,原已有些模糊的字跡是否更加斑駁剝離。時令已是陽春三月,想必墓地上已是芳草萋萋、鬱鬱蔥蔥,周圍田野裡的莊稼,也一定是綠油油的生機盎然了吧!
逝者長已矣,存者永懷念。音容笑貌,歷歷在目;諄諄教誨,猶在耳際。願天國的父母永相廝守、共享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