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夜話年味作文

年夜話年味作文

年夜話年味作文

收拾行囊,短途旅行一般,攜妻帶女坐上了回家的農村公交。今天是農曆二十九,轉眼又是除夕夜,家裡的老老少少都在等待著這幾位歸人。

略顯擁擠的中巴車上,從行李上便能看出大部分都是外出的遊子,正像候鳥一樣趕赴這短短幾日的年味。就像網上段子裡說的那樣每年春節都像是一場人口大遷徙,拖家帶口地往家趕,無論富有還是貧窮,這一瞬間歸鄉的需求都是一致的。

一群提前返鄉的鄰居早就在微信群裡約好了,今天照集體像,我亦請假赴約,正好在午飯前趕到,椅子都已擺好,全組老少在家的都了,熙熙攘攘百號人擠滿了大隊的曬坪,而這一切都於那張五十二年前的老照片。

那張黑白相片已經斑駁得有些模糊,照片上的大部分人都已成為歷史,懷裡抱著的嬰兒如今都已近步入暮年,而說起那段崢嶸歲月,記憶卻是分外清晰。

時間又被拉回到那個激情燃燒的年代,革伊始,農村充滿了幹勁,集體出工的勞動群眾午休時間在大隊曬坪裡留下一張合影,那淳樸的笑容彰顯著對美好生活的熱情嚮往。而回到當前,「好事者」們約齊天南海北、四處發展的後代們又齊聚在了老地方,對歲月的傳承做一次階段性的總結。

天增歲月人增壽,時光的車輪碾過平凡的日子,歲月的腳步悄然爬上老人家的臉上,也躺進嬰兒的抱兜。無論時光怎樣變遷,鄉民們始終對自然充滿敬畏,以至於一言一行都恪守著惜福中庸之道,對命運總是安之若素。

西方人信奉耶穌,穆斯林崇拜真主,而中國人從就未曾統一信奉過任何一位固定的神佛,要說沒有信仰,那也不全然。我們信奉的是自己的歷史,信奉的是生命的傳承。因此,每當過年過節,中國人總是少不了太多的繁瑣禮節。春秋時孔子就提倡恢復周禮,經過了五四洗禮及十年浩劫,現代禮儀已經遠遠簡於古代。

然而,無論怎樣簡化,春節這個傳承了四千餘年的節日總在中國人心中佔據著最重要的地位。無論身在何處,無論貧窮還是富有、得意還是失意、幸福還是不幸……都會想到在大年前趕回家,圍坐火爐邊話家常,一家人團團圓圓過年。

說起火爐,記憶裡的大年總是離不開火爐,兒時的老家總會在廚房一側或者中間挖一個火坑,燒上木柴或者曬乾的樹樁,然後上面的樑上掛滿臘肉(我們農家俗稱「炕」),橫木上豎下一根鐵鉤子,用木板做一個可上下調整的掛鉤,掛一把鐵壺,就可以隨時有開水喝了;火坑裡還經常會放一個三角圓鍋架,擺上柴鍋就可以煮飯做菜了。

記憶中的年味是火灰裡的烤紅薯,是烤架上的蒿子粑粑,是銅罐裡的煨紅棗,是罈子裡的酸蘿蔔、辣藠頭……

過大年鄉里總少不了貼春聯,初中時學過一段時間書法,前幾年還勉為其難自己寫春聯,近年少觸毛筆,故而都貼的逢場購買的。農村的大年都沿襲古代草市行為,趕場買賣年貨,因此年關時節鄉鎮街道上經常水洩不通,擁擠的返鄉人群給平常寧靜的鄉村帶了少有的繁華。

真正的大年夜對於現在日益豐富的生活說反倒沒有了往日的儀式感,孩提時最懷念的是祭祖之後案頭的豬頭肉,如今的孩子早就對此漠然無視,縱有珍海味都難提起人們對年夜飯的味覺期許。現代的年夜飯更多的是一種情懷,一種對待幾千年歷史傳承的一種儀式感,是對家庭和睦、生命傳承的一種總結會。

晚間的春晚已經是一種儀式上的追逐,眼花繚亂的電視娛樂節目讓人們已經降低了對明星和直播的追捧。但是如果放電視,則幾乎都會放著央視春晚,陪陪老人聊下春晚的幾位常客,聊下小品中的笑點。而孩子們的關注點永遠都在煙花爆竹上,孩提時經濟緊張,每次都是小心翼翼地數著手裡的沖天炮一個一個放,而現如今孩子們大可不必這般拘謹。

守歲,兒時的我們總是不能堅持到十二點,而如今零點那一刻的到卻讓已經成年的我們有了一種儀式感。守歲即守平安、守長壽,為親人們守望一歲的幸福美滿。

夜深了,拿起老火鉗,用爐灰蓋滅明火,批好肩上的棉襖就要上床睡覺去了。此時,窗外的北風正帶一場瑞雪。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作文
金牌測算
免費起名
免費測名
個性網名
個性簽名
個性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