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龍舟來歷的作文1
龍究竟是什麼東西?它具有什麼樣的形象與生態特徵?可以通過社會遺傳代碼「文字」來探究和認識它。我們的祖先創造文字的時候,是由圖畫文字向象形文字的發展過程。即所謂「勤天地之變,仰觀硅星園曲之勢,俯察龜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
上古人想像中的龍形。像龍頭和巨口,頭上有肉冠與雙角,其身像S、長而彎曲,是一種鱗蟲之長的動物。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動亂變革,但漢字發展的歷程並沒有中斷,秦統一天下後推行小篡,進一步產生了隸書。隸書大大簡化了漢字的形符,而把漢字以形示意的文化形態保存了下來。這時龍的形象與生態特徵從龍的繁體字來看就有了新的文化內涵。「」字曲折蜿蜒,九折十八彎,形似一幅水網交錯的河流圖案,這時龍就是河流的象徵,龍的本意就是形成河流的,具有雷、電、雲、霧、氣、水等自然生態特徵。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古代的崇龍、祭龍就深刻地說明了中國人對河流(水)的依存關係。
在內蒙古的敖漢旗所發現的興隆窪文化中發掘到了刻有龍形圖飾的陶器,距今有7000——8000年的歷史。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黃帝在平定萬國、大治天下之後,龍圖騰成為華夏民族崇拜的至尊標誌。遠古時代北方和中原地區是龍文化的發源地。從古籍所記載的傳說故事也可得到印證。《韓非子》中引述了一段遠古傳說:昔者黃帝會鬼神於泰山之上,駕象車而六蛟龍……蚩尤居前,風師邊掃,雨師灑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後。騰虻伏地,鳳凰復上,大合鬼神,作為清角。《大戴禮》中《五行篇》有顓頊(傳說中的上古帝王)「乘龍游四海」。
遠古時代北方不懂得駕舟,也沒有「舟」字的記載,只有類似舟的桴。由於他們崇拜龍,習慣將帝王之軀和某用物等都加帶個「龍」字,如龍子、龍體、龍袍……因此有了「龍桴」的說法。而南方有尊鳥的習俗,祝融的後裔遷到南方,征服了南方的淮夷而佔其地,淮夷是鳥圖騰的部族。《白虎通五行篇》說:南方之神「祝融」其精為鳥,離為鸞,鸞即鳳,楚人的先民以鳳為圖騰。楚人還認為,作為圖騰的鳳是至真、至善、至美的神鳥,只有在鳳的導引下人才得以飛登九天,周遊八極,水擊三千里。因此將當時的水上交通工具舟楫稱為「鳥舟」。《正字通》記載:「越人有首尾尖高,當中平闊」的船,稱「丫頭船」。古人曾把般頭稱為「o首」,並發展到把o首作為整條船的代名詞。郭璞注《方言》曰:「o,鳥名也,今江東吳人船前青雀,是其像也。」《爾雅釋鳥》注曰:「o,大鳥也,畫其像著船頭,故曰o首也。」
東進或南下的華夏部落進入該地區後,為了適應水鄉湖泊的生活環境,利用南方的獨木舟(鳥舟)、木排、竹筏進行漁獵和勞動生產,為了減少自然災害和其他水族的侵害,認為只有信仰自己所崇拜的「龍」的神靈和威力,才能克敵制勝,保護自己,因此他們斷髮紋身,「以像天子」。《說苑奉使篇》說:「彼越……處海垂之際,屏外蕃以為居,而蛟龍又與我爭焉,是以剪髮文身,爛然成章,以像龍子,將避水神也。」《漢書地理志》(下)應邵註:(越人)常在水中,故斷其發,而紋其身,以像龍子,故不見傷害也。故將舟以龍飾,將「鳥舟」與龍桴取捨合一,統稱為「龍舟」,日漸被廣泛流傳下來。據《海上紀略》記載說:「(福建)凡海船中,必有一蛇,名曰木龍,自船成日即有之,平時不可見,亦不知所處,若不知所處,若見木龍去,則舟必敗。」
所以古代人認為「龍」能保行船平安,每年一到洪水氾濫的春夏之交,對龍進行祭拜。在祭拜活動中,劃著龍飾舟楫丟撒祭品,祭祀後人們用這種龍舟游鄉串友,逐漸形成了競渡之戲,對龍的祭拜活動和龍飾舟楫的競渡之戲成為了後來端午習俗和龍舟競渡的起源之一。
賽龍舟來歷的作文2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在我國南方很流行,它最早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會末期。現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賽龍舟將成為2010年廣州亞運會正式比賽項目。
傳說,很久以前,西岸沒有河流,只有一條又小又髒的水溝。一天,有個打魚人在水溝裡網住了一條蛇。這條蛇十分奇特,尾部有九片閃耀的鱗片。當漁人把手觸向鱗片時,蛇眼裡閃著乞求的光芒,十分可憐。漁人頓生惻隱之心,撫了一下它的鱗片,就把它放回了水溝。誰知那九片鱗忽然落了,蛇長身而舞,化為一條小龍。原來,它是一條上天的神龍,因觸犯了天條,受玉皇大帝處罰,變成這模樣,它的尾巴上被加了九把鎖─就是蛇尾上的九片閃耀的鱗。玉皇曾言:「這鎖要打開,除非得到人的陽氣。」剛才漁人無意中竟打開了小龍身上的千年枷鎖。小龍為了感謝漁人,在水溝裡不停地翻動,並從口裡不停的噴出水來,灌注在小水溝裡。慢慢地,小水溝變成了大河(也就是現在的西岸河),河水為西岸帶來了五穀豐登。為了紀念這條神龍,人們把沿河的村子稱為龍頭寨,上龍首等村。在神龍升天這一天,也就是端午節舉行賽龍舟,以示慶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