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的元宵節作文

故鄉的元宵節作文

故鄉的元宵節作文

我很懷念小時候鬧元宵的時光。家鄉有句俗話,「正月十五鬧元宵」,這元宵節就是要熱鬧。

元宵節鬧花燈。孩童最高興的事就是吃過晚飯後提著花燈找自己的小夥伴。二十年前經濟條件都不好,所謂的花燈,大多不過是自己用酒盒子製作的,挖成各種形狀的空洞,用透明的帶有圖案的塑料紙貼上,再用泡沫鑿個洞安裝蠟燭,當做底座,用一根繩子穿上,找根木棍做把手,就是一盞燈籠,能夠玩上一個晚上。那時候也有塑料的成品燈籠,但是我覺得暗淡,不喜歡。最豪華的就是裝電池的現代花燈,有的還帶有音樂,比較流行的是《渴望》的主題曲。那會兒電視劇《渴望》熱播,賢惠善良的劉慧芳已經走進千家萬戶。如果有誰提著這樣的花燈在村裡諞,其他人都會投以羨慕的目光。這可是最高級的玩意兒了!

對於元宵節吃元宵的記憶我倒是很模糊,因為我向來不愛吃那東西,甜的膩人,我不喜甜食。但是元宵節那天家家戶戶都會蒸乾菜包子,有干薺菜,有干豆角,用肉和餡,出鍋後特別香。乾菜本身蘊含的菜香和肉的膩人的香正好中和,相得益彰。那天的包子也不是圓形,而是半月形的,就像是大號的餃子,家鄉叫「角子」。這種習俗從何而起,有何寓意,我倒從來不得而知,老年人也說不出為什麼,只說是老輩兒傳下來的。

在蒸包子的同時會蒸面燈。十二個或者六個,分別象徵一年和半年。面燈必須用沒有發酵的面製作,否則無法成型。麵團摶成品茗杯的形狀,邊緣還捏一圈花邊兒。出鍋後,老人會看看燈的情況,如果哪盞面燈有水,說明哪個月會有降水。用火柴或者牙籤做燈芯,一頭纏上棉花,栽在燈裡,倒上油,就可以點了。如果家裡有人屬龍或者屬蛇,還要蒸相應數目的龍燈。家鄉人認為蛇是「小龍」。這個習俗我也不知其寓意。點著的面燈要拿到每個房間去照照,犄角旮旯都要晃一遍,說是這樣家裡不鬧蚰蜒。等到面燈油盡燈枯,看看燈芯爆裂的形狀,家鄉人據此會得出今年豐收的是大豆高粱,還是小麥。我那時便不以為然,直呼迷信。是迷信嗎?與其說是迷信,倒不如說是莊稼人對生活的一種美好的期待。

今年,我家元宵節也蒸了六個面燈,奶奶去世後,時隔多年,再次見到面燈。家鄉有個風俗,家裡有人去世,三年內不能蒸面燈,但是別人送的可以點。今年有些新奇,卻沒有了點燈的童心,更沒有興趣看油盡燈枯後燈芯的形狀。村民多是如此。如今沒有多少人種莊稼了,村裡的田地也都被承包了,還有的被開發成了小區和公園以及廣場。城鎮化的速度非常驚人,每年回家都會感到一絲陌生。小孩子倒是還有提花燈的,但是絕對看不到一個孩子提著自製燈籠,都是電子的。現在的孩子,保不齊都不會自己做。一零後這一代完全是在電子產品的陪同下成長的,他們沒有體會過鄉村生活的童趣,也沒有機會。

元宵節那晚,煙花燦爛,一盞盞孔明燈,載滿人的願望,慢慢悠悠飛向遼闊久遠的夜空。那一晚,很多人都在觀賞絢麗的煙花。我在房頂,仰望夜空,一輪明月照天心。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作文
金牌測算
免費起名
免費測名
個性網名
個性簽名
個性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