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作文中國人的年貨
對於中國人來說,過年是幾千年不變的頭等大事。而為了過好這個年,人們要提前買好很多的東西,吃的、用的、穿的、戴的、耍的、供的,或干、或鮮、或生、或熟,統稱為「年貨」。
「長期以來,年貨是個很私人的事,大家都是自己買年貨,不流行『送』年貨。當然也有意外,比如下人給主子送東西,《紅樓夢》裡就有描寫。最早的年貨是什麼很難說,但春聯、鞭炮絕對是最早的年貨之一。」青島民俗學家郭泮溪告訴記者,年貨是伴隨著「年」一起產生的古老文化,古人有防「年獸」的傳說,並根據年獸怕紅、怕響聲的原因產生了最早的年貨:對聯和鞭炮。
「其實,真正的『年』應該開始於漢代。漢代之前的曆法比較混亂,我們看《詩經》裡邊講周朝甚至有秋天就過年的記載。到了漢朝,訂立比較完善的曆法,年才確定下來。」郭泮溪告訴記者,漢代時期便已經有了類似今日的對聯和鞭炮。查閱歷史典籍我們也可以發現,在那個紙張和火藥還沒出現的年代,用桃木製成的「桃符」和火烤竹子的老式鞭炮便成了最早的年貨。而唐宋的年貨便開始日益豐富了,北宋的《東京夢華錄》記載,每到年終歲末的十二月,「市井皆印賣門神、鍾馗、桃符及財門鈍驢、回頭鹿馬、天行帖子」,出現了相當規模的年畫市場。而清代的年貨更是豐盛異常,《京都風俗志》記載:「十五日以後,市中賣年貨者,星羅棋布。」當時年貨大體可分為飲食、服飾、祭拜、玩耍、裝飾五類。南方的紙張、竹器、瓷器,關外的鹿肉、野雞、凍魚;上供的元寶、燃香以及禮佛的花、守門的「神」,把年貨市場裝扮得異常精彩。
而80歲的青島文史專家魯海,至今對幼時的年貨市場念念不忘。「我小的時候,過年會買滴滴金(一種煙花)、噗噗登兒(玩具,又名琉璃喇叭)來玩,還有一種玩具叫『陞官圖』,是一種扔色子走方格的遊戲。當時,一年中摔壞的碗碟也是到過年再補。」他告訴記者以往每到過年,青島的四方路附近就會形成一個年貨市場。「旁邊的芝罘路、濰縣路等都賣年貨,有的專門賣對聯、有的賣菜、有的是賣玩具什麼的。我最遺憾的就是當時那裡有個書攤賣《小五義》,我每年都想買了當年貨,可惜小時候手裡沒有錢。現在再也沒機會了。」魯海告訴記者,四方路年貨市場一直持續到上世紀50年代。「1950年那個春節過得很冷清,因為大家不知道當時新中國對『新年』是什麼態度。後來好了一點,但『三大改造』開始了,私有經濟又沒了,四方路上那些賣年貨的小攤也都消失了。」他告訴記者,雖然小攤沒了,但人們還是會去商店置辦年貨。雖然當時是供給制度,不過青島居民過年時可以憑票領兩瓶啤酒。
如今的年貨市場,早已不再僅限於吃吃喝喝,春聯變成了印刷品、鞭炮變成了電子的,年貨總在不斷地變換,但不變的是人們對團圓的思念和對新春的祝福。接下來,讓我們看看臘月忙年中的那些傳統習俗和相關年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