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日吃餃子作文

冬至日吃餃子作文

冬至吃餃子作文

今天,爺爺給我買了一本書,書名叫《冬至吃餃子》,看了這本書後我才明白為什麼每年冬至要吃餃。

書裡面介紹說東漢時期有一位名醫叫張仲景,他的醫術很高明,不管什麼病都能手到病除,人們為此稱呼他為「醫聖」。張仲景曾經在長沙做過官,那年退休回家,正值隆冬,一路上寒風刺骨,大雪紛飛,張仲景看到那些為生活奔波的窮人衣著單薄,很多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他看在眼裡痛在心裡,一心想幫助那些凍爛了耳朵的窮人。

仲景回到家鄉後,心裡總掛記著那些凍傷的窮人,冬至那天,他讓弟子在南陽找了一塊空地,搭好了棚子,架上鍋,生上火,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物放在一起,然後搗亂放在鍋裡煮,等煮好後把羊肉及藥物撈起來切成碎片,用面皮包成一個個耳朵形狀的食品,然後煮熟給那些凍爛耳朵的窮人吃,這種食物叫「餃子」

人們吃後感覺全身發熱,耳朵熱得像曬了太陽似的,傷都治好了,以後,每年冬至這天,張仲景都做餃子送給大家吃,預防和治療凍傷。

過了好多年,又到了冬至那天,張仲景卻離開了人世,為了紀念他,每年冬至家家戶戶都包餃子吃,並說冬至吃餃子,耳朵就不會凍掉了,直到現在,有些地方還把餃子叫做餃耳呢。

冬至吃餃子作文

冬至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餃子,可大家知道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嗎?

從前,有一個人叫張仲景,他是一個很有名的大夫,同時他也是個官。一年冬天天很冷,漫天飛舞著鵝毛大雪,連莊稼都被凍死了。張仲景告老還鄉,走到家鄉南陽時,他遇到了許多向南走的鄉親。他好奇的問大家為什麼要離開家鄉,鄉親們說:「今年冬天太冷了,很多人被凍病了,我們想去暖和的地方。」張仲景說:「我能治好你們的病。」於是,他就把羊肉和蔬菜等驅寒的食物剁碎,又用面皮包起來,在放在滾燙的開水裡煮熟,分給大家吃。鄉親們吃完,果真病好了,於是他就給這種食物取名嬌耳。經過漫長歲月的演變,嬌耳就變成了我們現在吃的餃子。所以媽媽的媽媽說:冬至一定要吃餃子,否則會凍掉耳朵的!

今年的冬至,我是和姥姥、舅舅、舅媽,還有媽媽一起過的。我們包了香噴噴的大肉蘿蔔餃子,熱氣騰騰的餃子一出鍋,端到餐桌上,我就迫不及待的吃了14個。現在回想起當時美味的餃子,還餘香縈口啊!

冬至吃餃子作文

早晨,我剛起床,看見姥姥買回了許多的菜:香菇、白菜、蔥、羊肉……我好奇地問:「姥姥,買這麼多的菜乾什麼呢?」「後天就是冬至了,我們先包餃子啦。」姥姥說。我一聽高興得一蹦三尺高。以前,雖然常常吃餃子,可從來沒有親手包過餃子,今天正好讓我小試牛刀一把!

吃過早飯,全家人就開始忙了起來,姥姥調好餃子餡就開始和面、擀皮。等一切準備就緒,爸爸媽媽開始包起餃子,只見他們先拿起皮,放在手掌上攤平,然後夾了一些餡放在上面,把兩邊對齊輕輕一捏,一個餃子就做好了。我迫不及待的學著媽媽的樣包了起來,結果剛上「戰場」就敗下陣來。我把我包好的和媽媽包的一比,真是「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媽媽包的餃子飽滿、結實、整齊,像一隻隻栩栩如生的大雁,而我包的餃子卻像一個個「傷兵」,有的「歪脖子」、有的「肚皮受傷」、有的……實在是有天壤之別。我只好向媽媽虛心求教,媽媽看了看我包的餃子,告訴我:「你之所以包得不好,是因為餡放得過多或過少,包的時候又用力不均。不用急,熟能生巧。」

聽了媽媽的話,我又重新開工了,根據媽媽指出的原因,終於親手包成了一個「神氣十足」的大餃子。

在包餃子的過程中,爸爸給我講了冬至吃餃子的來歷。相傳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捨藥留下的。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當他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時,正值冬季。他看到鄉親們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捨「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

「餃子」。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聽了爸爸的講述我才恍然大悟為什麼人們說冬至吃餃子不凍耳朵了。

第一次包餃子,不僅使我學會了包餃子,而且讓我明白了冬至吃餃子的由來,真是一舉兩得呀!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作文
金牌測算
免費起名
免費測名
個性網名
個性簽名
個性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