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年味】
物理學以地球環繞太陽公轉一次所需的約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太陽的週期為一年。若以百年來計,人生亦僅僅三萬六七四的悠悠櫛發歲月。
竊以為,所謂年味,即歲月的滋味。想榛榛莽莽的上古之初,天真未泯的先祖們或許未識時間的奧義,卻仍為這年復一年的匆促而歎息。「瞻彼日月,悠悠我思」,《詩經》中古老的辭章典載了文明之初人們對年味的最原始的認識,這不復重頭的日子,全留在了日昇日落,晦明更替裡。
要說這年味,也確在這週而復始的往復與逝者如斯的遺失中吧。
記憶中的新年,總是一樣的在喧鬧中伊始,在一片混沌中不知怎麼時間地倏忽而過。柴火熏過的臘肉醞釀著豐腴的滋味,塵封著經年歲月的酒香氣醉人,場院裡曬著的紅辣椒,細數著一年裡最輝煌的季節。年的滋味,在於那份返濮歸真的悠閒,酒喝也喝不完,將人們喜氣盈盈的臉集成了紅色,木雕的大圓桌上擺滿了最豐盛的食物。人們將一年的祝福都彙集成一句句道也道不完的情義,留在人心裡回味。
唯有在新年裡,時間的滋味才能被完整地細細品味,此時的人們大可什麼也不想,暫時遠離現實的塵勞。在親戚朋友的寵愛中體會到自已幸運的身世。即使濫情一番,耽溺一回如花美謄,似水流年的自憐自惜,或是空坐著,獨自回味這份殷實而富足的滋味,也會覺得意味深遠。人生又何必終日奔波忙碌,追尋那些不可得的?抓住眼下的光陰,抓住此刻的情深意重,抓住這光耀如銀的白晝亦是一份所得。
古代唐宮中以女工揆日之長短,用線來數算花騰日喧之永晝。長安城裡的麗人繡罷梅繡牡丹,直繡到——風荷舉。山鄉水廓的婦人或工於織絛或工於織素,直織到經冬復歷夏。每穿針一引線,都是一段情長意牽的完成,而我也欲讓這年復一年的滋味能更深遠一些,縱然年年歲歲反覆,縱然這歲月無情。
年只有短短十幾天就過去了,而年的滋味卻無窮無盡。在這一刻,民風是最近古的,情味是最濃烈的。年給人最深的滋味莫過在歲月無情,而人卻有情吧!可愛又可哀的年歲呵?
【篇二:年味】
印象之中的過年,天氣定然是寒冷的,大雪紛飛,黑夜裡風呼嘯著興風作浪。大地一片白茫茫,雪光,月光和房屋中投射出的燈光,一道映襯著這個特殊的時刻。
屋內定然是一片其樂融融的。一桌熱氣瀰漫的團圓飯,燈光在霧氣中形成光亮的通路。飯桌上有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和哥哥姐姐弟弟妹妹。親朋好友的齊聚彰顯著團圓之於中國人的意義。
電視裡,播放的一定是春節聯歡晚會,這個全世界觀看人數最多的節目似乎已經成為過年必不可少的標誌,它一年一度如約而至。
印象之中的過年一定是在天色暗下之後開始,一頓年夜飯從晚上7點慢慢的吃,直到晚上12點。橘黃色的燈光,碗筷碰撞的聲音,小孩子的嬉鬧聲,大人間的祝福的話語。辭舊迎新,是過年的意義。
待到晚上9點左右時,屋外的鞭炮聲開始響起。印象中,那禮花是七彩的,在天空畫出繽紛圖案。「辟啪」的聲音會一直持續到凌晨。天空的禮花不斷的盛開。第二天推開門,空氣中瀰漫著冬日的霧氣和淡淡的火藥味。地面上一片紅色的紙屑。而人們也並不著急的掃去,「紅紅火火」,正是人們所寓意的。
而現在,我正在電腦旁,和不認識的人一道遊戲,由於先前約好的朋友一個個的爽約。父母在看電視,而我在玩遊戲,這就是沒穿服飾裸的現實,全然沒有印象之中過年的事宜。起身到陽台,看灰濛濛的天,遠處的光柱無力的透過雲層。夜色正暗,全然沒有要綻放的煙花的痕跡,有多久了呢?有多久沒有在除夕夜看煙花了呢?手機震動,「春節期間,禁止燃放煙花爆竹,請您注意消防安全」的短信如約而至。現實的過年,竟和印象之中的,如此大相逕庭!
社會正在飛速發展,有一些節日特有的氣氛卻在逐漸暗淡。
年味正逐漸變淡,這個話題已多次被人們熱議。其原因耐人尋味:多樣化的電子設備使人們很難一道歡慶,對消防安全的重視使得不在有煙火的燃放,90後獨生子女無法體會與兄弟姐妹一道鬧新春的快樂……
2018的除夕,沒有煙花、沒有雪花……
【篇三:年味作文】
聲聲爆竹辭舊歲,點點梅花迎新春。離春節越近,年味也就越濃……家中一律忙碌,都忙著準備春節。這是中國的年終大典,致敬盡禮,迎接福神,求來年的幸福安康。
放爆竹
放爆竹是一個漢族傳統民俗,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相傳是為了驅趕一種叫年的怪獸,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院裡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鞭炮,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寄托了漢族人民一種驅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
貼春聯
春聯俗稱「門對」、「春貼」、「對聯」、「對子」,雅稱「楹聯」。古代的漢族民俗文化。喜慶的大紅春聯是對聯的一種,在春節時張貼俗稱春聯。春聯的來源是一種桃符。最初人們用於避邪,後來畫門神像,木刻人形應掛在門旁於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漸發展為春聯,表達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祭灶
祭灶是一項在漢族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傳統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崇拜。灶王龕大都設在廚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牆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男女兩人,女神是漢族民間最富代表性,最有廣泛群眾基礎的流行神,寄托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願望。
我是給那些因為在近旁而極響的爆竹聲驚醒的。看見豆一般大的黃色的燈光,接著又聽到畢畢剝剝的鞭炮,是春節到了。我在朦朧中,又隱約聽到遠處的爆竹聲綿聯不斷,似乎合成一天音響的濃雲,夾著團團飛舞的雪花,擁抱了全國。
【篇四:年味】
三十的那天傍晚,下了些小雨。天黑得很早。我趴在外婆家的那個大窗子前,看著窗外空無一人的街道,幾盞黃色的路燈孤零零地立在那裡,外面很靜,沒有鞭炮聲。雨朦朧了遠方人家中透出的昏黃色燈光,也多少給夜色帶來了一些溫暖和溫馨。
我努力的想從回憶的深處尋到一些什麼,想從心靈最深的那個角落拾起曾經熟悉的情感,那種過年時的滋味。
不記得是哪一年的年三十,我像今年一樣坐在這扇窗前。外面還是這幾盞路燈,還是空無一人的街道,但我卻感到了那樣的溫馨。記得當時我對著窗戶哈氣,再往上寫字。我記得天空是昏暗的,一切都被雪裝點得那麼潔白,當時雪還在下著,打在對面那座瓦房的房頂上,發出沙沙的聲響。家中燈光明亮,全家人都聚在一起,可以聽到廚房準備年夜飯時的鍋碗聲和家人的笑語歡聲,還有家中那未燃放的鞭炮也使我期待。那時,一種溫馨的、暖洋洋的感覺充斥了我的心靈,讓我經歷了多少歲月都難以忘懷。
我想,這就是所謂「年味」吧,這麼多年了,卻還如同昨日一樣歷歷在目,它們在一個人的心底最深處會生根、發芽,開出美麗的花朵。
但是,再美麗的花朵也會凋謝,我又從回憶中被拉回了現實。那座瓦房已不復存在,也沒有下雪,只有那幾盞路燈依舊立在那兒,一如往昔。
去外婆家過年三十是我的習慣。每次過年時,外婆總是把方茶几擺在所有沙發中間,茶几上擺滿各種小碟,裡面裝滿糖果、瓜子、水果……茶几上還要墊上一塊勾著漂亮花邊的織布。其實這樣擺設,是因為我跟外婆說,這樣才有年味。
當那些美好的東西逐漸離我們而去時,我們總是追憶它們,總是設法挽留它們。當發現它們依舊固執地要離去時,我們便感到悵然若失。我此時的心中已沒有了往日的溫馨之感,我感到自己已然改變,曾經的「年味」如凋謝的花瓣,被碾作了塵土。我努力地想找回它,但已是徒勞。
雨越下越大,路燈的光愈發朦朧。此時我彷彿看見了當年的那場雪,從時光中飄下,落在那已然回不去的街上,是那樣的潔白。
年味,隨著時間的流逝,似乎漸漸地變薄了,就像那些曾伴隨我們的美好東西一樣,總會漸漸離我們遠去。
但是,即便無法挽回昨天,我們依舊還有明天。我們總在前行著,總在成長著,我們總還有明天。
也許我所失去的,只是回憶中的「年味」,但此時心中存在著的難道不也是一種新的「年味」嗎?我想,有時失去了,意味著我們在前行,既然還在前行,也就無所謂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