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粽子
同學們,你們知道什麼時候吃粽子嗎?對,就是端午節。那麼你們有沒有仔細觀察過粽子呢?如果沒有的話,聽了我下面的講訴你就會知道了。
粽子外皮的顏色生的時候是翠綠色的,煮熟了以後就會變成暗綠色了,並且材料是用蘆葦葉包的。
粽子的形狀有三個角的,也有四個角的和六個角的。中國人對粽子特別關注。人們包的粽子,大的有碗口那麼大,而小的卻只有核桃那麼大。每個人的愛好各不相同,我,就喜歡吃小粽子,因為,它外觀精巧像一件被人製作的一件小工藝品,加上它穿著一身翠綠的小衣服,那簡直無法形容。
粽子的形狀好看,味道更是無與倫比棗味的粽子我最喜歡。餡有:白的。黑的。黃的三種顏色,搭配也各式各樣,可以把白色和黃色的搭配到一起,在我看來,這兩個配搭配起來最好吃了,再加點棗,那味道,哎,簡直就可以和王母娘娘的蟠桃相比了!
可是,你們只知道吃粽子,還不知道粽子是怎麼來的吧!那讓我來告訴你。
在很久很久以前,楚國戰敗了,屈原,也就是這個故事的主人公,他是楚國的一個文官,他由於國家的失敗,不願當亡國奴,便跳到淚羅江裡自盡了,於是,每當農曆五月五日時,人們便會往淚羅江裡丟粽子,來表達人們對屈原的思念之情
怎麼樣,聽我這麼仔細的介紹完後,您是否對粽子有了新的認識呢?
2端午的粽子
輕輕地咬這粽子,彷彿又看見了--
炎炎烈日下,家家戶戶傾巢而出,忙著採摘蘆葉。差不多村上的婦女孩子都出動了,成群結隊的。不久,河岸邊處處洋溢著此起彼伏的笑聲。
採摘完蘆葉,便可以回家包粽子了。在我眼中,包粽子彷彿是一門藝術:先把採來的蘆葉用沸水煮半個小時,取出來後用涼水浸泡一個小時左右,再用刀把葉柄切平了,就可以開始動手包了。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糯米的香味很濃。我們還可以加入一些花生,蛋黃,蜜棗等等,味道都是與眾不同的。我的最愛莫過於是鹹肉粽子了,它的味道是很特殊的,鹹中帶點兒糯米的米香味兒。有一天,我跟著媽媽到外婆家包粽子,看著外婆嫻熟的技術讓我不禁摸了摸自己的鼻子,訕笑起來。可到頭來,我還是沒忍住,親自動手做了一個鹹肉粽子,雖然樣貌不咋地,但味道比起那些老手,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粽子的形狀更是層出不窮,我一天所見所嘗的就不下十個。最常見的就屬「寶塔粽」,差不多就是一個立體的方錐形,是所有粽子中個頭最大的。還有一些比較常見的,像菱粽、方粽,子母粽等。其中還有一種「鴛鴦粽」,就是二個相同大小的粽子用紅線連結在一起,就應了一句俗語「千里姻緣一線牽」。個個美觀大方,清香醉人。
家鄉有送粽子的習俗。每年到了端午,家家戶戶走親訪友,免不了提著粽子互相饋贈。或許剛開始只是一種禮尚往來,可不知不覺卻成了端午節必不可少的內容。記得有次端午節,家裡的桌子上堆著各種各樣的粽子,其中最多就是我最愛吃的粽子(呵呵。當時就我一個小孩。)。我狂吃猛吃,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裡還拿著好幾個粽子,笑嘻嘻的。
我愛吃粽子,獨愛吃家鄉的粽子。
3端午節的粽子
不知不覺中,又到了粽子飄香的端午節!走在街上,看著種類繁多,各式各樣的粽子,心裡卻更懷念小時候外婆包的粽子。
記得小時候,經濟條件不如現在好。所以每年的端午節,中秋節這類凡是和吃有關的節日,我都特別喜歡。
端午節前夕,外婆就會去家門旁邊的山坡上割棕葉。棕葉矮矮的,一叢一叢密密的長在山坡上。外婆會把大的無洞的割下來放在井邊,打上井水一片一片的清洗乾淨。帶回家後再把棕葉的頭一束一束的捆起來,倒掛著晾乾備用。接下來就是準備粽米。那時候只有兩種口味的粽子,一是甜的,一是鹹的。甜的就是洗淨的糯米,什麼作料也不要;鹹的就是在糯米裡加上一些赤小豆和鹽,攪拌均勻即可。做完這些,就只欠東風了。這東風是什麼?就是我外婆的那雙巧手。只見她手拿一片粽葉,像變魔術一般,手指快速的一動,粽葉轉眼就變成了一個小漏斗形狀(漏斗下面是封口的),接著用勺子往這個小斗裡裝糯米。裝的和漏斗口差不多一樣平的時候,再用筷子在糯米裡面戳幾下。接著把剩餘部份的粽葉往漏斗口拉過來,給它蓋上蓋,再把鬥口兩邊多餘的粽葉往內一折,分別捏在左右兩邊。一個小巧玲瓏的四角粽子就誕生了。接著嘴裡咬住線頭的一邊,用拇指捏著線頭的另一邊,往粽身上那麼一繞,牢牢的就把衣服給粽子穿好了。每當這個時候,我總會用無限崇拜的目光看著外婆。心裡更是躍躍欲試,恨不得那個可愛的粽子立馬能從我的手中變出來。可是無論我如何求學上進,這粽子還是包的搖搖欲墜,有的甚至還少了一個角。然而外婆是那麼的慈祥和溫暖,每當這個時候,她總會用溫暖的目光看看我,再看看我的粽子。讓我一下從挫折沮喪中蹦到快樂的天堂。糯米和粽葉就在這樣幸福的時光中變成了一個個小粽子,並被我前仆後繼的扔進了開水鍋裡接受它的洗禮。不一會兒,粽香滿屋。我愛吃甜的,每當此時,外婆會先剝一個白米粽,澆上她自己弄的釅釅的紅糖,一個香噴噴的甜粽子就端到了我的面前,咬上一口,又香又甜。那一刻的那一種滋味,已經深深的刻在我的腦海裡揮之不去。
多年以後,外婆已經不在了,街上的粽子種類也越來越多了。然而,我卻再也吃不到那種美好的味道了。
又是一年端午節,外婆,我又想念您的粽子了!
4端午節包粽子
我的家鄉是一座位於長江口的小島,鍾靈毓秀,風光旖旎,物阜民豐。幾年前,我背井離鄉隻身來到上海求學,在這座鋼筋混凝土的都市中,我對家鄉的思念與日俱增,而除了難以割捨的一份親情外,令我難忘的還有那清香醉人的粽子。
在家鄉,端午節一到,家家戶戶都忙著采蘆葉。差不多全村人都出動了,成群結隊的,不久,所有的河灘上都洋溢著此起彼伏的笑聲了。
採完蘆葉,便回家包粽子了。在我看來,包粽子簡直可以說是門藝術:先把採來的蘆葉用沸水煮半個小時,取出後用涼水浸泡,再用刀把葉柄切平,便可以包了。粽子的主料是糯米,可以加入花生、赤豆、紅棗、蜜餞等,比較講究的人家還包摻入鹹精肉的「肉粽」,味道自然與眾不同。母親是個精打細算的人,不捨得花錢買紅棗或是蜜餞,更別提包「肉粽」了,只是用過年時餘下來的兒兩赤豆包粽子給我吃,但味道也一樣香甜。
粽子的形狀更是層出不窮。最常見的要屬「寶塔粽」,差不多就是一個立體的方錐形,是所有粽子中個頭兒最大的。還有一些也比較常見,像方粽、菱粽、子母粽等,個個美觀大方,清香可口。而最為匠心獨具的要算「鴛鴦粽」了--把兩個同等大小的粽子用紅線連起來,美其名曰「千里姻緣一線牽」,以示夫妻相互依靠、恩恩愛愛。
家鄉有送粽子的習俗。每年這時,家家戶戶都會提著自家包的粽子走親訪友,相互饋贈。開始或許只是一種禮尚往來,可不知不覺中卻成了端午節必不可少的內容。
包好的粽子不僅自己吃、送人吃,還要精心包兒個,用線綁在一起投到河裡,以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小時候,天真的我也曾問過母親:「為什麼要紀念屈原?為什麼要把好吃的粽子白白投進河裡?」母親笑笑:「因為他在善良人的心中永遠值得紀念。」當時我對母親的話並不瞭解,如今想來,卻是富有哲理的。這正是勞動人民淳樸、善良的美好心靈的體現。因為他們的心是雪亮的,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或是嫉惡如仇,或是從善如流,且永遠是那麼地無私,就如同粽子餡中的糯米那樣純正,又不乏蘆葉那般的清香。
5吃粽子的端午節
吃粽子的端午節就要到了。這就使人格外地思念故鄉,思念那裡活鮮鮮的粽葉,思念那裡家家戶戶都在包著的粽子,就像回到了故鄉的田野,溝邊上似的……
端午前幾天要去採粽葉。有溝河的地方就有粽葉,只管采就是了。但包粽子的粽葉須得采寬一點,老一點的,要像是可以做粽子的粽葉,要嫩而小。滿村的人,每家都有一名小孩或姑娘或剛過門的媳婦去採,或是魚貫而行,或是隔溝相望。這樣的時候,大抵總有一個愛說笑話的領先說笑話,話自然是剛過門的媳婦,或是將要出嫁的姑娘。鄉下會說笑話的人不僅能言善辨,而且很富有想像力,充滿著生活的情趣。
自然,我們這些不懂事的孩子另有樂趣,在溝的兩邊互相擲泥塊,或者乾脆揀溝面窄的地方,像青蛙一樣蹦過來。跳過去。
我們去採粽葉的時候,母親則在家裡淘米,剝花生,或者挑一些過的留下的大花棗;夾雜在糯米中間。更有講究的,是將一小塊,一小塊瘦肉也包進去,稱為「肉粽」。
包粽子是一門很巧妙的手藝,在我們家鄉,新過門的媳婦淌若不會包粽子,那是要被一些老太婆背後取笑的:「哼,連粽子都不會包,真是越來越新式!」
粽子有各種形狀小學生作文 作文人網 你也可以投稿,最常見的是寶塔粽--尖尖頂,三角形座,約有半木尺長短。心靈手巧的小媳婦還會包「連環粽」--兩個小粽子中間有一根線連豐。還有別出心裁的「月牙粽」「關門粽」等等。
家家戶戶都包粽子,但左鄰右舍串門時卻又一定得吃主人的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記念屈原,我知道這個習俗一定會流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