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作文一
今天早上,我剛剛走下樓梯,就聽見奶奶對媽媽說道:「要過冬至節了,得要吃糯米飯,今天一定要早點回家!」冬至節?我心裡一陣納悶,有這個節日嗎?冬至只不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呀,難道它也有個節?真是稀奇!這是怎麼回事?我連忙問奶奶,奶奶回答說:「心宜啊,難道你不知道?冬至節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是從冬季到夏季的一條明顯的分界線,要吃糯米飯,就是因為怕晚上肚子餓了,所以要多吃點,特別是像你這樣的人!」「哦。原來是這樣!」我若有所思,停!奶奶話中有話,竟然說我胖!我氣極了,腮幫子鼓鼓的,滿臉通紅。
中午,爸爸問我:「你知不知道世上為什麼有個冬至節?」我搖了搖頭,接著,爸爸給我講了個關於冬至節的傳說: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老爸講完後,停了一會,又接著說道:「可是,這畢竟還是一個傳說,真正的冬至節由來是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哦,現在我總算明白了,原來在冬至吃糯米飯不是為了躲避災禍,而是在這天裡休息,祭拜祖宗。」又學到了一個知識,心裡可真高興。
晚上,媽媽如約早回家。奶奶在廚房中不停地忙碌著,燒了香噴噴、紅白相間的糯米飯,便招呼我們來吃飯,雖然我還是對早上那件事耿耿於懷,但我還是在糯米飯中放了點糖,足足吃了兩碗,吃的肚子滾溜溜的,因為吃飽了晚上才會做個好夢了哦!
冬至作文二
過冬至,吃餃子,這是個大學問呢!
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時適逢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裡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藥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裡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到鍋裡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
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當時的「捏凍耳朵」也就是我們現在俗稱的餃子啦!
老祖宗傳下來的規矩,你說我能不照辦嗎?為了不凍耳朵,我也要下廚房包餃子嘍。
至於剁肉、拌餡兒等麻煩的工序就只好麻煩老媽來幫忙了。只見媽媽快刀斬亂麻,不一會兒就把一大塊羊肉剁成了富有黏性的肉餡兒了。我用手摸了摸,嘿/光溜溜的,捏起一點兒,還真有一種藕斷絲連的感覺呢,接著還要進行第二道工序——拌餡兒。
媽媽把剛剛剁好的肉餡兒倒進一個盆子裡,依次放入了鹽、醬油、白糖(白糖提鮮的)、十三香等調料,拿根筷子朝一個方向攪,不大一會兒,剛剛還是粉白色的肉餡兒已經完全大變樣了,呈茶褐色的樣子,黏糊糊的,也沒有剛才那麼好看了,不過你若低頭仔細地聞一聞,一陣誘人的香味便撲鼻而來。
馬上要進行第三道工序了,也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包餃子。我和媽媽分了工,我來擀面皮,媽媽則負責包餃子。大廚出場了,我捋捋袖子,穿上圍裙,還真有一副大廚的味道呢/
我拿過一個小麵團,在案板上使勁兒壓了壓,壓出了一個不規則形狀,再拿擀面杖在面皮上滾動,有好幾次都粘到了擀面杖上,媽媽告訴我說:「這是因為你放的麵粉太少了,所以會粘在一起。」只見媽媽很快地在面皮上撒了一點麵粉,待我在次去擀的時候,果然不是很黏了。就這樣,我擀的第一個面皮橫空出世了,雖然它並不完美,缺胳膊少腿的,但這畢竟是第一次嘛,有情可原……
擀了幾個面皮後,媽媽嫌我速度太慢,於是我又改行啦/搖身一變,變成了包餃子的主。我拿過了一個面皮,小心翼翼地從盆子裡挑了一點兒肉餡兒放進面皮的中央。接著是合口,不幸的是,我放餡過多,所以餃子先生的大肚皮上便多了幾個小補丁,嚴重破相。
費時費力半個鐘頭,總算是包好了餃子,就等下鍋了/誰燒開後,我小心翼翼地把水餃倒進鍋裡。只見餃子一個個如快活的小天鵝在鍋裡快活地游泳。不大一會兒,鍋裡泛起了白沫,餃子出鍋嘍/迫不及待的我不等火熄滅就撈了一大碗,在蘸點兒準備好的調料,咬下一口,滿口生津,真是色香味俱全啊/不然怎麼說還是自己做的好吃呢?畢竟是自己的勞動成果啊!
冬至作文三
前年冬至下午,奶奶開始拌餃子餡了:先把肉剁成肉餡,拿作料醃好;接著又把白菜、蘿蔔剁碎,擠水後放入肉餡中,再加入一些調味品,餃子餡就拌好了。聞一聞,啊,真是色香味俱全呀!
落日的餘暉慢慢褪去了,夜色如一塊黑幕籠罩大地。電視打開了,裡面傳出了歡歌笑語。奶奶把已經和好的面拿出來,在案板上揉勻,然後揉成細細的長條,切出了一個個的小劑子。這時,爸爸媽媽和我「上場」了。我把一個個的小劑子用手掌壓成扁扁的圓片,太簡單了,一會兒,我就完成了任務。
接下來我該幹什麼呢?我四處看看,該做下一道工序了——擀餃子皮,我從爸爸的手裡奪過擀面杖,開始「教訓」一個個小圓片,受過我「教訓」的餃子皮不是這兒「缺了一塊肉」,就是那兒「鼓起了一個大包」,簡直就是「四不像」。大家看著我的「傑作」都捧腹大笑,我「敗下陣」來,灰溜溜地去嘗試下一道工序——包餃子。我先把一個餃子皮放在手心,舀了一小勺餡小心翼翼地放在餃子皮的正中央,然後將餃子皮對折後,很細心地把邊捏好,最後學著大人的樣子用兩手的虎口一擠,一個餃子包好了。正當我興高采烈之時,這個剛誕生的「小生命」似乎很不聽話,裡面的餡兒漏了出來,我又趕忙拿了一個餃子皮「補洞」。這時,再看我包的餃子:又白又胖、油光滿面,身上還裹著一件厚厚的棉衣,結果又引來全家人的笑聲一片。
如今的我可大不一樣了,擀得餃子皮又圓又薄又均勻。今年冬至吃餃子,我家擀皮的活兒,非我莫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