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清明作文:我的伯父

關於清明作文:我的伯父

關於清明作文:我的伯父

春天在四月裡總是突變式的。昨日乍寒乍暖,今日卻碧空萬里。陽光灼人。昨日還略顯孤寂的群山到了今日卻花團錦簇,一片緋紅。青了山川,綠了原野.剎那間,鳥鳴啾啾,溪水潺潺,一切都變得那麼新奇,那麼熱鬧。蜂飛蝶舞的世界裡正呈現出一場花的盛會。

馬路上人群繁忙起來,鼎沸起來。來來往往穿行著南來北往回鄉祭祖的人。他們走得急切,走得匆忙。把一切對親人的思念和感激,愧疚都幻化在這花花綠綠的清明吊子上。當他們跪在墳頭為逝者燒上一疊紙,點燃一對蠟的時候,那份對逝者的歉疚和懷念的思緒將隨著那裊裊薄煙飛向遠方,飛向一個新的憧憬和對未來的美好祝福。每祭奠完一座墳頭,看著那長長的清明吊隨風搖曳,心中就多了一份慰藉。

清明節是一個古老的習俗。因為過了這一天,世界開始孕育新的生命,繁忙的春耕也就從這一天開始。因為氣候的變化,讓泥土變的又鬆又軟,不幹不濕,正好播種。無論再忙,清明節總是要放下來過的。最早人們剪上紙人紙馬,有的用錢鑿子將白紙打成圓形的方孔錢,提上酒肉、香燭走到墳前,將白紙錢滿山一撒,或者將白紙剪成三角形,在每個墳縫裡壓上一小塊,俗稱「滿山白」。而清明吊子則傳說是陰間人的傘,因為清明前後正是陰雨連綿的季節,而逝者要趕赴揚州做買賣,拜訪菩薩趙公明,保佑在陽世的子孫財源廣進,沒錢可不行,因而就有「掛青」這一習俗,綿延幾千年而經久不衰。

小時候每逢清明節,我家可忙活啦!天還沒亮母親就起了床,洗洗刷刷地搞個不停,將屋裡屋外打掃的可謂是纖塵不染,連老寫字檯都要擦的明光亮展。然後從樓上的橫桿上取下一塊臘肉用心細細地洗,放在鍋裡煮。又把家裡僅有的菜都炒上,還要熨上一壺滾燙噴香的拐棗酒。而父親則幫母親洗好菜後,拿起剪刀趴在桌子上左一剪子右一剪子剪清明掉子。等父親做好清明掉子,母親就找來一個碗,放上一塊煮得油涔涔的肉,讓我提著酒和肉和父親以及兩個伯父給祖墳挨個墳頭燒紙掛青。父親則忙著掛清明吊子。伯父忙著叩頭點香辣,給每個墳頭倒上一盅酒。我們都跪到直到火紙完全燒完才離開,父親說只有這樣做才算虔誠。而我卻更欣賞那墳頭上五顏六色的清明吊子。每次祭奠完祖墳,村裡的幾位在附近祭祖的老人總被父親邀請到家裡,圍坐在炒好菜的方桌旁,和伯父等划拳碰杯享受著母親拿手好菜的美味。那個時候清明帶給我們的倒是一種祥和,快樂和父輩們相聚談笑風生的幸福。

父親在一所小學教書,每天起早貪黑,從來沒有耽誤過。我只記得有一次快開學了,我死纏著父親來到他們的學校。只見房子破舊到不能再破舊了,屋內又黑又暗,幾張破破爛爛的桌子稀稀拉拉的點綴在坑坑窪窪的地面上,一隻乒乓球大的蜘蛛從佈滿蛛網的屋樑上垂下來,嚇得我瑟瑟發抖。父親總是利用週末獨自一人爬上那搖搖晃晃的梯子,一匹娃一匹瓦地將漏的地方補上。還親自將教室裡的桌子搬到屋外一鎯頭一鎯頭地修補,將裂開的縫補上。又一鐵鍬一鐵鍬將坑坑窪窪的地方挖平,再挑水潑灑勻淨,再用杖子杖平,這才基本像住戶人家的屋子。父親在這樣的小學一呆就是一輩子。閒暇時,他總是在地頭修築梯田,平整土地,我家現在大部分田都是那個時候父親修的。有的光田坎就有一兩丈多高。父親常教育我們說:「人貴在知足」。當時我們什麼都不懂,我現在懂了。

母親有一手好針線活,家裡的枕頭都是她繡的。上面的圖案構思精巧。而我們因為買不起布,母親就自己紡紗織布,染色給我們做衣服,儘管我們姊妹五個,卻沒有一個凍著。鄰里也沒少佔我母親的光,鄰居家裡生小孩要做棉鞋就是常請母親做的。姑娘出嫁總少不了要請母親幫她繡枕頭和作新鞋。母親是有求必應,義務幫忙。像百鳥朝鳳呀,牛郎織女呀,那些人物圖案以及花草等栩栩如生,沒有那個不滿意的。

伯父雖然離我們家有七八里路,可對我們很疼愛,每次到我家來總要給我們帶上一捧花生米呀,核桃啊什麼的。他會修石磨,還讓我在他旁邊玩他的錘子呀,鑿子呀什麼的。有時候,他將蔑劃得細細的,給我們編一個竹製螞蚱,鼓鼓的眼睛,就像真的一樣。可惜我一隻都沒保存下來。只要我願意,他就將我背在肩上,到他家一玩好幾天,給我炒些瓜子啦等好吃的東西。有時候給我講一些民間故事,這些故事雖然情節簡單,但它編織著我童年的夢幻。

也許是命中注定,伯父晚年雙眼失明,在黑暗中度過了大半輩子。而父親和母親都被癌症奪去了生命,而死的時候正是我家最困難的時期,送葬時家徒四壁,談不上熱鬧,只有那份哀思的眼淚和滿腹的無奈。

如今,我只能在墳給他們焚上一炷香,算是對他們的一種紀念,表達對他們一種永恆的紀念。

願你們帶著這串清明吊在天堂一切安好。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作文
金牌測算
免費起名
免費測名
個性網名
個性簽名
個性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