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情懷作文

端午情懷作文

端午的情懷

五月初五,又是一年端午到。一說起這個傳統節日,人們往往想起的是紀念屈原、賽龍舟、吃粽子。不過,如果我們細細梳理這個節日的前世今生,就會發現更多的歷史信息,也會感歎於傳統節日濃郁的人文情懷。

美好願望

「端午」的節名產生於魏晉時期,但它的起源卻更早,這一節日和先民們對農曆五月的禁忌息息相關。隨著太陽逐漸向北迴歸線移動,五月正好是白天變長、夜晚變短的月份。先民們將這種自然現象神聖化,把五月看做是陰氣與陽氣激烈爭鬥的時節,正如《禮記·月令》所說:「是月也,日長至,陰陽爭,死生分。」在陰與陽、生與死的交替時刻,人們的生活中充滿了種種禁忌。此外,隨著暑氣上升,盛夏即將來臨,五月又是一個蛇蟲出沒、蚊蠅滋生、疾病流行的月份,以至於民間產生了「惡五月」、「毒五月」的說法。因此,先民們設置端午節,就是為了順應自然,以謹慎的態度,平穩地度過這個特殊的時節。

為了度過「惡月」,古人形成了多種應對方式,並發展出了豐富的端午節俗。最常見的方式是避忌,即通過靜養、蟄居的方式來追求身心的安寧。湖北、江浙等地很早形成了「躲端午」的習俗,嫁出去的女兒要在端午時節帶著孩子回到娘家小住,以躲避禍患。另外,很多地區還講究要在孩子的手腕上系五彩絲線,希望孩子能遠離病疫、健康成長。另一種方式,是因勢利導,主動地將災禍遠送出去。最典型的,就是駕著船隻,以象徵性的方式,把瘟疫、邪祟順水送走,這一儀式發展到後來,就成為了龍舟競渡。

如果說前面提到的習俗主要體現了民間的信仰,那麼,下面的這些習俗則更多地蘊含了古人的科學知識:南方很多地區把菖蒲製作成寶劍,並和艾草一起懸掛於門前、床頭。蘇東坡有詩云:「五彩縈筒秫稻香,千門結艾鬢髯張。」生動刻畫了千門萬戶懸掛艾草的場景。這一行為不僅滿足了人們驅邪、去疾的信仰需求,還產生了提神通竅、殺蟲滅菌的功效。湖北、山西等地還會在端午節暢飲菖蒲酒,起到驅除蠅蚊的效果,正如宋人梅堯臣有詩云:「使持菖蒲飲,不畏青蠅及。」此外,在端午節「斗百草」、用草藥煎水洗浴,以防瘡癤,也是很多地區的習慣。

中國幅員遼闊,風俗各異,古人們過端午的儀式也大不一樣。但這些習俗無一例外地都蘊含了古人希望能在複雜多變的環境中把握自身命運,辟邪祛病、強身健體的願望。所以說,端午節也是體現了民間智慧的「衛生節」。

愛國憂民

既然端午節的本意是禳災求吉,那麼它又如何成為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的節日呢?秦漢以後,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惡月」的敬畏減弱,節日的人文情懷凸顯,端午節紀念先賢的功能得到了發揚。不過,地域不同,在早先的端午節,各地紀念的人物也不盡相同,包括了屈原、伍子胥、介子推、越王勾踐等多位。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屈原脫穎而出,成為了端午節紀念的主要對象。是什麼原因推動了這一變化呢?

最重要的動力,是民眾的心理期待。屈原不僅是偉大的詩人,也是憂國憂民的政治家。魏晉南北朝是一個充滿戰亂與割據的時代,激發了民眾對安定生活的渴求,屈原愛國者的形象,正好符合了人們的情感需求。另外,屈原高潔的人格與品行,也與端午節除穢布新的宗旨相合。而連年的征戰,也在無形中促進了南北風俗的融合,把楚地對屈原的紀念和崇拜擴散到了全國各地。正因為屈原的高風亮節感動了飽受離亂的中國人民,和人們對國家與民族的依戀之情產生了共鳴,大眾才樂於把端午節的「冠名權」轉讓給他,於是,端午節一躍成為了具有愛國精神的節日。

在屈原人格的感召下,古人又對端午的習俗做了重新的解釋。龍舟競渡由原先的禳災儀式,轉變成了紀念屈原的活動。屈原「忠而被謗,信而見疑」,憤然投汨羅江而死。人們同情屈原的遭遇,要打撈詩人的遺體,這才有了賽龍舟。吃粽子的習俗也被賦予了祭奠屈原的意義。為了保存屈原的遺體,人們用箬葉包上糯米,製成粽子,投入江中,引開兇惡的蛟龍。這些行為在全國各地迅速傳播開來。凡有名川大澤處,當地的人們每年端午都會舉行盛大的龍舟比賽,就像劉禹錫《競渡曲》所寫:「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將浮彩舟。靈均何年歌已矣,哀謠振楫從此起。揚桴擊節雷闐闐,亂流齊進聲轟然。」

時代新風

在時間的長河中,端午節不斷吸納著時代的因素和民族的情感傳承至今。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成為時代主旋律的今天,重新打量中國節,挖掘端午節的文化內涵,傳承端午的愛國情懷,正呼應了時代和現實的需要,讓這個古老的節日煥發出時代的生機。

端午節已經被納入國家法定假日,並被列入了國家級「非遺」名錄。在傳媒的推動下,賽龍舟、吃粽子不僅成為了全國流行的節日慶典,還和遊戲、競技、娛樂、文藝等節慶活動結合起來,獲得了更加豐富的表現形式。在賽龍舟的過程中,人們表達了對屈原的悼念,喚起了心中的愛國熱情;也鍛煉了身體,培養了團結協作的意識。隨著人們衛生意識的提高,掛艾草、洗藥浴等地方性的習俗也開始流行起來。這些行為既巧妙地傳承了端午辟邪祛病的意蘊,又符合了當代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有一條在今年端午流行的手機短信說得好:「洗洗艾葉,將煩惱蕩滌;包包米粽,將思念纏繞;煮煮紅棗,將愛戀加溫;劃划龍舟,將激情燃燒。吃個粽吧,福祿壽康到!端午佳節好,幸福快樂找!」

同時,各地又積極發揮獨有的習俗,並加以改造與轉換,端午變得更有活力了。北京東部的高碑店村是一個以漕運聞名的村落,村民們非常重視過端午,向來有「端午大於年」的說法。近年來,村子利用傳統資源,開發了「端午民俗節」、「漕運廟會」等慶典活動,還舉辦了包粽子大賽。在杭州,當地市民不但繼承了「斗百草」的習俗,還將其發展成了辨識草藥的競賽,人們到南屏山上尋找草藥,並認出草藥的名字,找到越多、認出越多的便是冠軍。「斗百草」被創造性地轉化成了認識大自然的活動。而在筆者的家鄉浙江紹興,原本消極的「躲端午」,早已經變成了積極的「望端午」。端午節成為了女婿攜全家向娘家人表達謝意的節日。一家三代,其樂融融,把原本的「躲災日」變成了家庭團聚的時刻。

從辟邪祛病,到紀念屈原,再到當今豐富多元的創造,端午節洋溢著濃濃的人文情懷。風俗會流變,但不變的是中華民族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珍惜。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作文
金牌測算
免費起名
免費測名
個性網名
個性簽名
個性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