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舌尖上的年味
在我看來,年味是凝結在舌尖上的,一年又一年,我們就在這樣的年味中,慢慢長大了。
「進了臘月門,就是過年」老話雖是這麼說,但在現在,過年的熱鬧喧騰,似乎是從小年開始的。在小年這個春節的盛大開始中,餃子第一次揭開了她的面紗。
餃子永遠是過年餐桌上最重要的角色。餃子寓意著更歲交子,無論這一年過得怎樣,春節的餃子永遠是一家人的年終盛宴。「舒服不過躺著,好吃不過餃子。」餃子美味,餃子餡更是變化多端,令人多吃不厭。
在我的老家,餃子餡總是經典的韭菜豬肉餡。韭菜是新下的,鮮嫩多汁,剛買來摘來的韭菜更是青翠欲滴。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地上鋪著幾張報紙,一起摘韭菜,年味與家的味道就在這裡,慢慢昇華。豬肉最好是手切的,可以一粒粒清晰地嚼到,最好有些肥肉,豬肉的肥而不膩與韭菜的鮮辣融合在一起,正是對年味的最完美詮釋。
韭菜豬肉餃子本是最佳組合,可年三十晚上子時要吃的餃子卻是素餡。老一輩人說這象徵著來年樸素平淡、平平安安。我對這種說法不太相信,但素餡餃子的確也別有一番風味。
把胡蘿蔔、粉條、豆腐切碎,攤一個蛋餅切成小塊,有時加些木耳,素餃子餡基本上脫不了「這一套」,但就是這幾味簡單的食材,卻能調出美味的餡兒。素餡沒有了肉餡的那種濃烈的肉滋味,多了一股清淡的感覺,也可以對春節期間的大魚大肉起到一個很好的調節作用。不過令我疑惑的是,有時素餡裡也加些海米蝦仁,這還叫素餡嗎--也許素餡只是人們的一種對美好生活的寄托與嘗鮮的滿足罷了。
餃子皮也頗有講究。必須要用死面的那是一定的,放了酵母就變成煮包子了。這幾年新出了一種「餃子粉」,據說是專門用來做面皮用的,其實味道嚼勁與一般的餃子皮沒什麼差異。擀面皮真是門手藝,擀面皮講究中間厚,邊上薄。要想擀得又快又好,挺不容易。現在,肉店裡有賣機器壓的餃子皮,兩片皮之間撲上點麵粉,顯得死氣沉沉,口感也一般。
每當吃完餃子,總要喝上一碗煮餃子的清湯,說是「原湯化原食」。其實拋開營養不講,清湯的味道品相還是不錯的:清湯的色澤是有著穀物氣息的淡黃色,味道既有一種餃子皮的清淡,也有露餡餃子肉餡的鮮美--所以煮餃子時,露餡餃子還是必不可少的呢!喝下一碗湯,感到週身熱乎乎的,寒冷驅散殆盡,也沖淡了剛才吃餃子的鹹味。
在吃餃子時,總少不了幾個翠綠色的身影,那就是臘八蒜。吃一口餃子咬一口臘八蒜,感覺那種辣味在鮮味裡散開的感覺,緩解了肉餃子的油膩以及臘八蒜的辛辣,可謂是兩全其美!米醋、綿白糖、大粒蒜,把它們種在玻璃瓶子裡(原來是用瓷罐子以及玻璃罐子的),小年時便可收穫一瓶翠綠臘八蒜。今年我家的臘八蒜是翠綠色的,可醋卻成了草綠色,沒達到老捨先生「色味雙美」的標準啊。
說到小年,似乎還有一種沉寂已久的習俗:祭灶、吃關東糖。在濟南城區裡,祭灶的習俗早已無影無蹤,關東糖、糖瓜也越來越少。不過我今年有幸尋覓到了桿狀的關東糖。關東糖很脆、很酥,有時咬一口還會迸濺出許多渣渣,不過那甜味是沁人心脾的,與廚房裡柔弱無骨的綿白糖是沒法比的,多了一層過年的香氣,讓人很是舒暢。
我在福建吃過一回白年糕:味道雖不錯,可口感是單一至極,好像在咬糯米糰子。山東的黃米年糕就不一樣了。原材料是黃糯米面,和面時直接把洗淨的大棗整顆放進去,正好隨著和面被絞碎一部分,進到黃米面裡面,捏成窩窩頭狀,上鍋蒸熟。吃黃米年糕時,離大棗越近,棗味越濃,還要時刻提防著,別被棗核咯了牙,多麼有趣!
說到年糕,就不能不說豆包了。豆包講究心裡美,其實也是餡料的重要性。做豆包前一天晚上要把大紅棗以及紅小豆放糖放水,煮沸了再燜。第二天上午餡料已燜得差不多,甜糯軟香,直接吃更是美味無比,即刻用發麵包了放進蒸籠裡,還要一同做些饅頭。蒸出來的豆包外表普通,裡面卻是紅彤彤的,煞是好看、煞是美味。
最後要介紹的,也是我最為喜愛的,就是酥鍋了。酥鍋這手藝,我的親人裡只有我姑姑有,而奇怪的是我奶奶卻不會。酥鍋之做法,我也不清楚,大概就是把喜歡的食物煮熟了加某種香料燉吧。最後收了汁,放涼以後,每種食物既保存了些許原味,也有一種互相聯通的不可名狀的香味,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酥鍋涼了才好吃,可地凍天寒的,不免令人不太適意,也是春節美食中的特色一員了。我們小區來了個賣酥鍋的,掀開鍋蓋,冒出的竟是陣陣熱氣,這算什麼酥鍋!他那酥鍋還有哩啦的湯水,味道一般,竟然還有人買!於是我便決定再也不吃他家的了。
酥鍋有酥白菜酥豆腐酥魚酥雞酥豆角酥海帶酥肉酥口蘑酥木耳等等,什麼都可以往裡放,我最愛的是酥海帶。
過年,其實不僅是一個盛大節日,也是億萬中國人的心靈寄托。我衷心希望這些美食,凝固成舌尖上的年味,一代又一代流傳下去,一年又一年期盼下去。
2舌尖上的年味
今年春節,我和爸爸媽媽沒有回老家衢州,而是讓我體會了一番舟山人過年的習俗。
正月裡,我們去東海大峽谷參加了舟山群島首屆年味節。早上外面雖然下著淅淅瀝瀝的小雨,但是我們還決定繼續前往。
年味節的活動有:包餃子、打的糕、做烙餅等。一到大廳,我就看見了許多小朋友圍在一張長方形的桌子上包餃子,我也飛快地跑去一起做包餃子,開始包餃子了,我先把一團圓圓的麵粉用手壓成平平的餃子皮,接著再把肉餡放進去,最後把前後的麵粉互相往中間和,一個餃子就包好了。
剛包完餃子,我就聽見了「彭彭」的聲音,我立刻跑出門外看,原來有一位老公公,正拿著一把重重的石錘,向一個裝著一塊大米糕的大石碗,用力地敲去,敲好幾下後,就把重重的石錘在一個裝滿水的盆子裡沾一下,敲完後,把大米糕搬到桌子上做成各種各樣的年糕,有元寶、蝴蝶、小狗等。
這次我除了親手包餃子和親眼觀看打年糕,我還參加了猜燈謎、打槍、滾鐵環、蘿蔔蹲等活動,不僅體會一番舟山人過年的習俗,還參加了許多精彩豐富的活動,真開心啊!
3舌尖上的年味
舌尖上的中國,這個名字大家應該耳熟能詳,而我家,也上演了一出「舌尖上的中國」。
聽說爺爺奶奶正在做餃子,我一個名副其實的大閒人,也是該露露手了,便趕過去幫忙。我摩拳擦掌,把時時刻刻不離手的手套都脫了,隨手抓一個餃子皮,學著爺爺的樣,轉轉捏捏,往裡頭添餡。最後像變魔術一樣捏了一道邊,餡就老老實實地「躺」在了裡面。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餃子上會出現「皺紋」。我開始「加工」了起來,越捏越糟,適得其反,還破了一個洞。我把餃子扔給奶奶,想讓奶奶幫忙「整容」,「不行,你的自己做,」老爸喝止了我,「剛剛某人還說…」我的臉瞬間漲的像滴出血來,一把抓過餃子,道:「看好了,我會!我是清白的!」「我看你的臉色的卻是青一塊白一塊!」表哥調侃我道。我冷哼一聲,學著奶奶的樣,把餃子放在水裡滾來滾過去,一個光滑無比的餃子響噹噹地誕生了!我向爸爸看去,他卻站在不遠處笑吟吟的看著我,頓時明白他用的是激將法,向他投一個堅定的眼神,我便繼續埋頭苦幹。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我子陽大師的手下,白白嫩嫩的餃子花樣百出,改頭換面,成了小兔子的形狀,愛心的形狀,成了我「蔣氏的創意餃子組!」
「煮餃子嘍!」隨著爺爺一聲大喊,餃子被端到了廚房,我們把餃子放入了鍋裡,餃子一個挨一個的在鍋裡沸騰。
等著,盼著,新出鍋的餃子來嘍!幾分鐘後,眾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魔爪伸向盤子,狼吞虎嚥。我也不例外,辛苦了這麼多時辰,就坐等這一刻了,我一人就佔了一盤,不一會兒就吞了下去,這麼幾個都不夠塞牙縫,便捅了捅表哥:「看!灰機!」趁表哥的目光在天空中飄蕩,我抓住機會奪過他盤中的蘿蔔餡的餃子,迅速往嘴裡一個接一個的送,滑溜溜的進了我的肚子,等表哥發現時,盤中已經空了,我也早已逃之夭夭。
奶奶家的餃子,香香濃濃,無比美味,有種清香直達人心扉,淡淡的清香環繞在舌尖上,更有種年味,舌尖上的年味!
4舌尖上的年味
相信很多朋友已經看過了《舌尖上的中國》這檔紀錄片了吧,在今天上映的《舌尖上的年味》相信還有很多朋友沒有來得及看吧。那麼今天我就向你們講述一下我家舌尖上的年味吧。
在新年的時候一般都是爺爺奶奶來做餃子,今天我決定我也要參與其中。我摩拳擦掌,把時時刻刻不離手的手套都脫了,隨手抓一個餃子皮,學著爺爺的樣,轉轉捏捏,往裡頭添餡。最後像變魔術一樣捏了一道邊,餡就老老實實地「躺」在了裡面。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餃子上會出現「皺紋」。我開始「加工」了起來,越捏越糟,適得其反,還破了一個洞。我把餃子扔給奶奶,想讓奶奶幫忙「整容」,「不行,你的自己做,」老爸喝止了我,「剛剛某人還說…」我的臉瞬間漲的像滴出血來,一把抓過餃子,道:「看好了,我會!我是清白的!」「我看你的臉色的卻是青一塊白一塊!」表哥調侃我道。我冷哼一聲,學著奶奶的樣,把餃子放在水裡滾來滾過去,一個光滑無比的餃子響噹噹地誕生了!我向爸爸看去,他卻站在不遠處笑吟吟的看著我,頓時明白他用的是激將法,向他投一個堅定的眼神,我便繼續埋頭苦幹。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我的大師手法下,白白嫩嫩的餃子花樣百出,改頭換面,成了小兔子的形狀,愛心的形狀,成了我「蔣氏的創意餃子組!」
「煮餃子嘍!」隨著爺爺一聲大喊,餃子被端到了廚房,我們把餃子放入了鍋裡,餃子一個挨一個的在鍋裡沸騰。
等著,盼著,新出鍋的餃子來嘍!幾分鐘後,眾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魔爪伸向盤子,狼吞虎嚥。我也不例外,辛苦了這麼多時辰,就坐等這一刻了,我一人就佔了一盤,不一會兒就吞了下去,這麼幾個都不夠塞牙縫,便捅了捅表哥:「看!灰機!」趁表哥的目光在天空中飄蕩,我抓住機會奪過他盤中的蘿蔔餡的餃子,迅速往嘴裡一個接一個的送,滑溜溜的進了我的肚子,等表哥發現時,盤中已經空了,我也早已逃之夭夭。
奶奶家的餃子,香香濃濃,無比美味,有種清香直達人心扉,淡淡的清香環繞在舌尖上,更有種年味,舌尖上的年味!
5舌尖上的年味
舌尖上的年味,舌尖上的家。老家的年味是中國人深入骨髓的味道,在位於中國浙江省東部的安吉,正上演著舌尖上的年味。
(一)年糕
臘月一到,挨家挨戶開始了上演打年糕的戲碼。
婦女們將早早泡好的糯米洗淨,放入鍋灶中烹煮。幾個年輕力壯的漢子排著隊打年糕。只聽叫喚聲「出鍋了!」婦女們將煮熟的糯米放入石臼。一個壯士立馬掄起木槌,捶向石臼中的糯米,旁邊有一人需要配合的翻動糯米團。你一錘,我一翻,如此默契,如此和諧。
大約十分鐘後,一顆顆糯米粗糙小子在木槌的造化下,形成了一個個俊俏的白面書生。光滑的糯米團從石臼中被請上了案板上,下面的活就要交給有著二十年經驗的老師傅了,只見他雙手不停地搓,揉,按,麵團好像和他很投緣,乖乖地隨他折騰。等到圓鼓鼓的麵團化身成長長的條子,只見他拿著一根細細的白線,用力拉緊後,三下五除二就把一塊糯米團拉成了幾塊大小長度,寬度一模一樣的年糕。
流水線似的工序還沒有完結,最後的畫龍點睛之筆就要交給我了。我拿起刻有福字的印章,沾上紅水(可食用的)輕輕地印在年糕上,陽光下,潔白的年糕鑲著鮮艷的福字,寓意來年日日高。
大人們憧憬著來年的美好願望。饞嘴的我卻一手抓起一塊沒有成形熱氣騰騰的年糕,往芝麻糖碗了重重的沾了一下,急切切地放入口中。小嘴巴包著年糕,用力地咀嚼著。年糕的韌勁有道,芝麻的唇齒留香,好吃的讓我無法啟齒。
大年初一,年糕就粉墨登場了。炒年糕,湯年糕,煎年糕……但這些並不能抓住我的味蕾。我的最愛--煒年糕。生起熊熊烈火,去大缸裡取幾根自家打的年糕,洗淨,擦乾,放入火爐中,年糕開始了它獨特的處子秀。竹排霹靂啪啦的作響,大火中的年糕脫去了白面書生的模樣,搖身變成了黑臉大漢。掰開烤好的年糕,外焦裡嫩,再沾上細膩的白砂糖。咀嚼,品味,綿滑的年糕久久在口腔打轉,似乎不捨下肚。
焦糯的年糕味,伴著淡淡的柴火味,和著濃濃的幸福味,新年開始了。
(二)餃子
餃子,是過年必不可少的常勝將軍,也是代表年味的花旦。
北方人和南方人同樣對餃子情有獨鍾。可是,南方的餃子區別與北方餃子的是--餃子餡兒。北方的餃子餡兒重口味兒,酸菜餡兒,茴香餡兒等等,他們比較重視味道。而南方人就比較重視餃子餡兒的寓意和營養,一般都會比較清淡。南方人不像北方人那樣會和面,大多是從市場買來現成的餃子皮,所以他們把所有的情感都投入到餃子餡兒中了。
在安吉,挨家挨戶有著不同的口味。各種各樣的餃子餡兒也有著不一樣的寓意。我們家的香菇餡兒代表著鼓財;你們家的芹菜餡兒,有著勤財的寓意;還有白菜餡兒的,寓意百財。過年時節,天寒地凍,當時的時令蔬菜非薺菜莫屬。冒著寒冬臘月,薺菜早已吐露出綠色的小芽兒,葉片有毛,上頭呈十字花冠。從根部剪下,洗淨。挑幾顆冬筍,切碎,和薺菜肉末一同進入南方人冬季最愛--芥菜冬筍餃裡。
薺菜冬筍餃有著集財的寓意,寓意來年財運滾滾到我家。大年三十,十一點到凌晨一點是被老杭州人稱作「子時」也叫「好、交子」所以餃子就演變而來。
煮餃子也是個技術活。生火,煮水。直到水咕嚕咕嚕冒泡泡時才能請我們的主角--薺菜冬筍餃下鍋。餃子以婀娜的姿勢進入這個大舞台。旋轉,悅動,翻騰,舞動。餃子的「紗裙」變得透明清亮。餃子,也開始她的魅力人生……
(三)筍宴
安吉素有「中國竹鄉」的美譽,筍宴在年味十足的節日是必不可少的。
筍宴是否豐盛,需要集聚了天時地利人和。如果今年是大年,那筍的產量會大大減少。大家會很自覺地不去採挖嫩筍,只是在竹子的最底部,挖幾顆小筍來解解饞,因為要保證竹子能夠有產量的成長;如果今年是小年,那我們就有口福了。各種筍,各種口味,都能讓你一飽口福。
筍宴的品頭在於品種繁多,開胃消食,老少皆宜。
冷盤有五香筍絲青豆,原味手剝嫩筍,麻辣驚雷筍,多味毛筍乾。小品後,讓你打開味蕾,就要大開吃戒了。
油燜春筍,油光滑亮,鮮艷欲滴,濃濃的醬油汁裹著糖味,伴著新鮮的筍香,美妙的詮釋了筍的意境。
醃篤鮮,是冬季裡最有代表性的菜餚。春筍被剝去厚厚的外殼,冷水中浸泡20分鐘,這樣能夠鎖住它雪白的肌膚,真是一個美白的好法子。醃肉是入冬後就備好的,這時候就有用武之地了。三層的五花肉放入溫水中洗淨,去污,倒入砂鍋中。筍要滾刀切,確保味道能深入骨髓。好菜是需要慢慢地燉出來的。滾開10分鐘後,小火慢慢的燉著,醃肉的香味已經瀰漫了整個屋子,肉的油膩早已被筍狠狠地吸走了,即是對手又是夥伴。保存了筍的原汁原味,又混入了肉的香氣,真是極其融洽的伴侶。
爆炒二冬,即是冬筍和冬醃菜,鹹淡適中的味道,嘎巴嘎巴脆的口感,也是下飯的好選擇。
清炒筍衣,紅燒筍頭,蘑菇筍片湯……只要是你想得到的做法,這裡應有盡有。所謂筍宴即是家宴,筍家族的外姓的,本性的,全部應邀而聚,歡慶一堂。
年味是過年能夠彰顯春節氣息、氛圍的萬千氣象;年味是人們表達內心歡愉、祥和的特殊的節氣味兒。我們所能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品到的都能留存在自己的記憶中。
舌尖上的安吉,舌尖上的年味,讓我記憶猶新。
6舌尖上的年味
忙忙碌碌又是一年,倏地心頭湧起一股溫暖的感動,突然想起過年這個老話題,在我的記憶裡佔據了多少份量。大人盼插田,小孩盼過年。原本只是家長們的一句調侃,卻也是個大實話。不過,和現在的孩子相比,除了玩得更加自由,便是從此有了打牙祭的盼頭。
不必是名貴的吃食,那些家家戶戶必備的手工製作各色乾糧足以擔當。進入臘月,圍繞過年的準備便開始了。不知從哪一年開始,母親學會了熬糖,不再需要請鄰居幫忙便能完成。一家人圍著一口大鍋樂呵呵地涎著臉,盼著鍋裡翻起的浪花快點凝結成糖飴,也好先入口為快,早些感受到逼近的年味。
母親用大大的鍋鏟撈起濃厚的糖飴,看那流動的線條,確定灶膛裡該留什麼樣的火候。差不多了,母親退下鍋台,由父親頂了上去,盛出部分糖飴,直接往鍋裡倒入早就炒好的胖嘟嘟白花花的泡米。
這是熬糖和切米糖同時進行。以前母親不會熬糖時,有時是用買來的白糖塊作為粘合劑。自己熬糖可能要費些柴禾和功夫,但這些在鄉下人眼裡算不上成本,卻能省下點錢。而對我這樣的孩子來說,最大的收穫便是從頭至尾親眼見證不起眼的麥芽和大米怎麼變成了令人垂涎的白糖。當然,最後會每個人輪流品嚐一下鍋裡盛出的糖飴,那濃烈的甜味以從未有過的衝擊力直達心底,感覺到全身都在享受著那一刻的快意。
除了熬糖切糖,準備其他的炒貨吃食也是等同視之的隆重和熱鬧。炒泡米的時候,一定會一同炒些玉米、蠶豆、花生、山芋角等乾糧。這些吃食,花生數量較少,算得上過年吃食中的上品,一般不給小孩子任意搬弄,而只在有客人來時才端出來,這時倒可以趁機吃到一些。
鄉下人沒什麼營養保健方面的講究,過年裡對孩子吃零食基本不加干涉,從除夕之夜起,那些準備已久的零食正式對孩子們開放。有了這些精靈般的東西,孩子的小嘴總是沒得閒著,早晨出去便不見了蹤影,家人也不急著喊回來,反正口袋裡裝得滿滿的出去,定不會餓著。時常在暮色裡趕回家,才發覺中間少了一餐,卻奇怪怎麼不覺得餓呢?這是年飽。母親笑著說道。本來是想趁過年多吃些魚啊肉的,卻不知不覺中被這些粗糙的零食佔據了胃的大部分,總有心不甘情不願的一絲悔意。可出門前總還是不忘帶上一些,那可是一年裡只在這個時候才有的。
白花花的米糖,干翹翹的玉米,黃澄澄的山芋角,放進嘴裡得先用力嚼,過足了嚼頭這股癮,甘味才開始像泉水一樣滲透開來。土得掉渣的山芋貌不驚人,卻總是鄉下人不忍捨棄的老朋友,不只是加工成山芋角吃得有味,聽父輩們常說,當年就是因為它,才使無數的鄉民得以度過食不果腹的年代。
這些硬邦邦的吃食,大人們似乎並不在意。跟著他們到村裡串門,常有主人端出一碗香甜的米酒讓人品嚐。這是父親的最愛,手工製作這種米酒也是父親的拿手活兒。雖然也很喜歡那股濃烈的酒香,可總是吃不到幾口就覺得膩味。
年關臨近,從家人的問候裡漸漸察覺到淡淡的年味。對於已屆中年的我來說,年味就像一支接力棒傳給了孩子。現在的孩子不再追求過年吃點什麼,那些或許早已經麻木了舌尖上的味蕾,但在我的心裡,永遠還流淌著以吃為代表的年味。
7舌尖上的年味------糖餃子
春節是中國最盛大的節日,也稱農曆新年,節日歡慶時間最長,禮俗最為隆重繁瑣,也是中國人最為重視的節日,這一天終於在萬眾矚目下到來了。
在鄉下,過年時有一種特殊的美食,那就是糖餃子。過年時吃糖餃子就寓意新的一年裡招財進寶。財源滾滾。聽奶奶說,以前辦酒宴才用這種餃子,很多人帶回家給小孩吃。
這次到鄉下恰逢爺爺奶奶在包糖餃子,我趕緊湊過去看,只見爺爺拿來一塊和好的麵粉,切出一小塊來,用手均勻地搓,拉扯成一個條形,再切成一小塊小塊的,好像一個個鼓鼓的方枕頭,然後拿出一個空瓶子,把小枕頭擀成一個個的小圓餅,爺爺拿起一塊小心翼翼的放在手中,用勺子舀一勺特製的糖放中間,對折合上,用手捏合,最後別上一個個精美的花邊,就大功告成了。媽媽試著做了一個,那餃子真是別具一格呀,前面開始很好,漸漸的越來越小,媽媽看了,笑著對我說;『來,你也來做一個。』我因為笨手笨腳,所以奶奶遞給我一個只剩最後一步的,我手有點發抖,照著樣子做,結果成了一朵花,全屋的人哈哈大笑。
動物有『四不像』,可我們做的餃子有『七不像』。『八不像』,因而引得我們捧腹大笑,爺爺笑紅了臉,奶奶笑彎了腰,一屋的喜氣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