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家鄉清明柳作文
清明之時,天清地明。家家門上插柳,村裡人並不知道為何插柳,為誰插柳,只是一輩一輩的延續。其實,插柳的風俗,一種說法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權插在屋簷下或門樑上,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第二種說法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的晉國名臣介子推。晉文公重耳為躲避宮廷之亂被殺的噩運,四處逃亡十九年,無物可食,介子推割股救駕,後為躲避做官逃背母逃到了山西的綿山(今山西省介休縣東南),介子推為明志守節而焚身(一說晉文公為逼其出來而放火燒山)於大柳樹下,讓晉文公和群臣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晉文公親率群臣爬上山來祭拜介子推時,發現當年被燒燬的那棵老柳樹居然死而復生。晉文公當下便將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並且當場折下幾枝柳條戴在頭上,以示懷念。從此以後,群臣百姓紛紛效仿,遂相沿成風。第三種說法是: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其它還有唐代黃巢起義時,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說;有「柳」、「留」諧音,表示挽留之意說等等,不一而足,不足為證。只是又到清明,客居城市,推窗而望,唐王湖兩岸的垂柳已是婀婀娜娜,漸興波瀾,於是不禁又想起童年時家鄉的柳樹和那搖曳多姿的清明柳了。
家鄉多河,東西南三面環繞。河的兩岸多的是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柳樹,不似城市裡那種成排成行的垂柳,那種柳樹千樹色,大小相同,高低一致,多了些婀娜飄逸,少了些參次自然。家鄉的柳樹,老的幾近百年,虯枝枯乾,透著滄桑,泛著新綠,高可參天,低可手牽,華蓋涼蔭,鬱鬱蔥蔥。小的樹幹還泛著嫩綠,細皮滑嫩,或粗或細,或直或彎,一片生機。
家鄉沒有臘梅,也沒有迎春。所以從小到大,我一直認為,春天並不是拽著臘梅花的尾巴,也不是揪著迎春花的花辮,匆匆而來。春天,是蕩著漸漸柔綠了的柳枝,萌動著由嫩黃變嬌翠的柳芽,裊裊走來。一夜春風,柳枝綠了河岸,山青水灩;一場春雨,柳花媚了塘畔,絮飛滿天。大人們吆牛扶犁,翻新了凍融的田野,新土裡每天都會冒出些野草的嫩芽,它們是等不得人們播撒糧食的種子的,等到十天半月播種的時候,已是綠草滿田了。
最開心的是我們這些七、八,十來歲的孩子們,脫下了厚重而又髒硬的老棉裝,換上了母親挑燈縫製的還泛著新染漿味的單衣裳,一身輕便,神清氣爽。像野草萌生,似春燕繁忙,每天滿山遍野地瘋跑,薅些薺菜、苦丁,羊腸子之類的野花野草,拔些青蔥、菠菜、油菜花這樣的鮮葉嫩花,回家讓母親烙餡餅,煮疙瘩湯。或者就在河岸上的柳樹林裡竄來竄去,爬上爬下,哪管樹枝刮壞了衣裳回家挨嚷,哪怕樹皮磨破了手臂血絲滲滴。還可以用柳枝編成草帽戴在頭上,就像敵戰片裡的英雄,往柳樹上一藏,或往柳樹後一躲,或往柳樹下的草叢裡一趴,手拿柳樹枝扮成的長槍短炮,你在這邊「嘟、嘟、嘟……」掃射,我在那邊「叭、叭、叭……」還擊,你就地臥倒裝死,我在柳樹下喊樹上的你投降,個個是英雄,人人充好漢,很是好玩!
我最擅長的是做柳笛、柳哨。清明前後,柳花蕾盈未開之時,掰一根小指般青綠光滑的柳枝,擼掉柳花柳葉,一手握柳枝的中下部,一手拇、食指捏緊柳枝的上端,均勻地用力擰轉,讓柳樹皮與裡面的枝幹分離,緊趕著往下部移動,待整條柳枝都擰完,再把粗的一端剝露一點枝幹,用牙咬緊,雙手握住柳枝下拉,一根長長的柳皮管就出來了。然後用小刀把柳皮管兩端切齊,在柳管上刻出五、六個豆粒般大小的孔洞,一管柳笛就做成了。至於短的柳枝,或者因有破損做不成柳笛的柳管,可以做成長長短短的柳哨。無論柳笛或柳哨,粗細不同,長短不同,柳笛上的孔洞多少不同,柳哨嘴部的壓扁程度不同,或者吹奏時的氣流長短等,都影響著柳笛和柳哨的音色音質,或婉轉幽揚,或沉悶粗重,或如小鳥鳴唱,或似老牛叫吼,幾個夥伴一同吹奏的時候,由於笛、哨不同,吹奏的氣流各異,加上用兩根做柳笛抽出的白枝幹互相敲打著配音的,還有就用一片或兩片柳葉放在唇上吹柳葉哨的,各種鳴音參雜在一起,常常是音質各異,好像一支絲管樂隊,很是好聽。
對我們這般大的孩子來說,用柳枝做刀、做槍、做劍、做棍,或做拉牛(短樹木一頭削平,一頭削尖做成的陀螺),或做拉子(用十來公分指頭般粗細的樹枝兩頭削尖,用木棒將起擊離地面,迅速打飛出去的一種玩具),或做放羊及打拉牛的鞭子,或做弓做箭,或用合適的枝杈做彈弓……,常常是舉手之牢,雖也忙忙碌碌,卻也是其樂無窮。 對於父母大人們來說,柳樹更是百般用途。樹幹早早給女兒準備下做櫃、櫥、桌、椅之類的嫁妝,或蓋房做檀、做梁、做門窗,或做家家都用的膠輪木車。粗的枝幹可以做扁擔、做掀把橛把,細的可以搭籬笆做豆、瓜之類的棚架,柳葉可以餵牛餵羊,樹根可以做墩子或燒柴,總之沒有一點廢料,沒有一樣多餘。
一年之中,清明時節的柳樹最妖嬈,最明艷。清明之前,柳枝兒一天天柔軟,柳芽兒一天天舒展。清明之時,柳枝正婀娜多姿,柔韌適度,柳葉已翠綠豐滿,柳花正盈而未綻。清明過後,絮飛蟲生,柳葉失了油亮,多了蒼桑。既使食春做菜糰子,清明之前的葉芽,雖嫩而苦味過溦;清明過後,雖韌卻乾澀過重。所以清明之時,至今還有人保留著用柳枝靠前的葉和柳花用沸水燙過後做涼拌菜或菜糰子的習俗呢!
而今又到清明,柳絲飄飄,柳葉嬌嬌,一樹妖嬈。雖然再回故鄉,村子裡的小河已沒了河水,也沒了柔軟而乾淨的河沙,小河因為人們對河沙的過度開採而變成了大深坑、垃圾場,河岸上也沒有了成片的柳樹、柳枝,而是矗立起一排排的磚瓦宅院。可清明一到,家家戶戶還是會從不多的柳樹上找來柳枝插在門上,村子裡還是會柳絲飄飄,隨風輕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