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潮汕的元宵節作文
歲逢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亦稱「上元節」,源於我國西漢時期,相沿被潮汕人家認為是張燈結綵、歡慶大團圓的節日,是吉祥如意的象徵和對美好未來的嚮往的美好良宵。上元是春回大地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故稱元夜、元夕,潮俗稱「十五夜」。古代是一年之中最迷人最熱鬧最「放夜」的燈火通明時光。這天夜晚不但明月皎潔,而且千家萬戶燈火璀璨,閃閃爍爍,故又稱「燈節」。清·同治元年(1862年),潮陽知縣陳坤監生詠《潮州元宵》詩云:「上元燈火六街紅,人影衣香處處同。一笑相逢無別訊,誰家燈虎制來工?」江南風流才子唐伯虎也留有盛讚元宵燈節膾炙人口的絕妙詩句:「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滿街珠翠游村女,沸笙星歌賽社神;不展勞樽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詩文道出了紅男綠女鬧元宵的動人情景。
潮汕人鬧元宵文化娛樂·活動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樣,千姿百態,富有特色,引人入勝。各地除傳統的花燈外,還有燃放煙火、動物舞蹈、弄獅舞龍、扮塗戲、扭秧歌、廣場戲、抽影戲、蕩鞦韆、猜燈謎;還有蘊含著民風民俗趣聞的「坐大菜」、「推廁牆」、「抱大豬」、「求喜物」、「做丁桌」、「掛榕樹枝、竹梢於門上(俗稱榕竹插門)」、「賭糖獅」,潮家祭祖還必備有甜粿、酵粿、菜頭粿各籠,俗稱「三甑齊」。尤其澄海樟林古港家家戶戶都要做鼠粕粿美食和饋送親朋好友品嚐,此粿桃最惹海外潮人鄉思。元宵之夜,闔家團圓,舉宴把盞吃「閤家歡」,在盛饌佳餚的筵席上,蚶、蒜、魚是必不可缺的美食,蚶殼古代是代表錢幣的意思,吃蚶意味「有錢算」;食蒜象徵諸年吉祥如意「會合算」;食魚祈求家財富裕,年年有餘等』祝願。
原來潮汕元宵節也有也有這麼多的習慣呀!
篇二:潮汕的元宵節作文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這是因道教信奉三官神(天宮、地宮、人宮),以正月十五為天宮當令,稱上元節,祈望天宮賜福。潮汕各地元宵風俗活動內容大都有吊花燈、游花燈、舞獅、猜燈謎、吃湯丸等。其主要內容在燈,故又稱燈節。它有最濃厚的遊樂色彩,故稱鬧元宵。
在潮汕的元宵節,是僅次於春節的隆重節日。舊俗的游神賽會都集中在元宵前後進行,活動時間長、項目多,民俗文化色彩更為濃烈。改革開放之後,各地政府倡導在這段時間開展各種健康的迎春文化活動和對內對外的聯誼活動,使這個節日更具時代色彩和積極意義。
元宵游花燈,歷來盛行。明嘉靖刻本潮劇《荔鏡記》「睇燈」一折,就說「三街六巷好燈棚」。清嘉慶《澄海縣志》引舊志云:「十一日夜起,各神廟街張燈、仕女游,放花爆,打鞦韆,歌聲達旦。」又說:「今俗元夜,各祠廟張燈結綵,競為鰲山,人物台榭如繪……競賽花燈。」最盛名的當推潮州。清初潮州青龍廟興起之後,每年游安濟聖王一連三夜,花燈鼓樂,滿城如醉。每次在第二個晚上,齊集北門箭道評比,年復一年,精益求精,使潮州花燈聞名海內外。潮州民歌有《百屏花燈歌》,可見潮州賽花燈之盛。
除大型游花燈盛會之外,家家戶戶都掛喜燈。自十三日起,到宗祠神廟去掛燈籠,十五日將燈提回掛於家門,稱為興燈。「燈」與「丁」同音。舊俗都想「人丁興旺」,便於元宵節在燈(丁)上大做諧音取意的「興燈(丁)」文章。現在的元宵賞燈,基本上已沒有了這種內涵。在城鎮和一些文明建設搞得好的農村,已經摒棄舊俗,代之而起的是各式各樣的商業廣告霓虹燈、機關團體的裝飾性照明燈、公園和馬路的滿天星和孩子們玩賞性的裝有乾電池的各式提燈。各家各戶多有綵燈,也有依傳統掛上裝有電燈泡的紅燈籠的。各市縣也舉辦大型花燈展,火樹銀花,五彩繽紛,舊瓶新酒,其樂融融。
篇三:潮汕的元宵節作文
歷史上的潮州真是一個奇怪的地方,方圓不過百里,人口不過十萬,卻籠罩著釅釅的獨特民俗,其中最為特殊的是當地的語言、戲劇和飲食習慣。這麼一個小小的地方,其知名度,影響力,在當代中國,實在找不出第二個地方能和她比。潮州話、功夫茶、牛肉丸、潮劇…誰人莫知? 話歸正傳。
每年的正月初一到十五,是潮州人傳統過節的時間,住在城裡的人春節就是春節,元宵就是元宵,春節拜年,元宵鬧花燈,春節是重點,元宵鬧花燈雖也鬧出「元宵燈下看佳人」的<陳三五娘>這齣戲,而真正的元宵節,卻遠沒城外的好玩、熱鬧,城外的,春節照例也要祭祖,走家過戶串門拜年,但簡單多了,真正鬧起來的,是元宵節。
潮州城外,一條村是一個姓,一條村裡的人,十幾二十代前,往往都是同一個老祖宗,於是,在元宵節祭祖,就成了全村人的共同節日。每條村都有自家的祠堂,供奉自家的列祖列宗,年前,村裡主事的「老大」就要燒香放炮請示祖宗,用抽籌的辦法,抽某一天出來過節,抽中的時間不一定就是正月十五,可能是十六,也可能是十七、十八…
住城裡人的多數是從城外來的,俺家爺爺就是。所以,俺家的祖宗木雕像現在還高高端坐在城外某地的祠裡。過元宵的日子,凡是子孫後代通通要趕回自家的村裡,此時整條村人頭湧湧,喜氣洋洋,吉時一到,女人都全閃進裡屋,男丁全部集中到祠堂門口的曬穀場,人不分老幼,不分級別,只認各家各戶的輩分序列,照例由「老大」先上三根兒臂粗細的香,接著三通炮響,黑鴉鴉的老幼全都就地跪倒磕頭,全村頓時一片寂靜,緊接著鼓樂齊鳴,大吹大擂,每八個壯丁抬一乘轎子,列祖列宗的十幾座木雕像各安坐一乘,從祠堂魚貫而出,形成一支大隊伍,此時全村鞭炮齊鳴,硝煙滾滾,女人們也可以出來了看熱鬧了,安坐轎裡的「大老爺們」由鑼鼓開道,沿著村道,緩緩繞得一圈。
這一天,也是全村數千人人團聚的一天。很久沒見面的親戚一家家串門聊天,互送紅包,喝功夫茶,抽煙,吃炒粿條,還吃各種「紅桃粿」、糯米粿…那種親情,那種熱乎,真是沒得談,誰讓大家都是親戚呢!
一般的遊街是上午一趟,晚上又來一趟,晚上的更熱鬧,又是點篝火,煙火也搬出來放了,接著是唱大戲,請來的潮劇團,在祠堂的對面搭台,演的是通宵戲,風雨無阻地演,全村老少幾乎都在曬穀場過完這一天。
「以家族為單位,高度團結」是潮州人固有的習俗,當年小日本殺到潮州,大家早都逃到鄉下,留了一座空城給他們,小日本到鄉下找吃的,結果是大吃苦頭,最後一步也不敢踏出城門外。
改革開放之初,被禁了近三十年的祭祖活動苗頭重現,窩囊了幾十年的農民早就想抬祖宗出來遊街出來沖沖晦氣,拾回本家當年的榮耀。嚇得當時的地方官員團團,先是到鄉里懇求大家別搞,禁不住只好捉人,把「鄉里老大」一個個逮起來,誰知各村祖宗留下的的規矩是倒一個就必須有人頂上,乍捉也捉不完,最後出損招,把祠堂裡的木像全沒收,哈哈,你猜那些農民兄弟乍辦?記當時他們是找個木頭刻個牌又端出來…
住在鄉下的大多早婚,俺七八歲時第一次參加這類迷信活動,當時一邊收紅包,一邊是很多親戚對著俺喊「老舅新年好」。現在要是回去,可能都可以做「祖舅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