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七夕初三作文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千牛織女星。」這句詩是我無意間在檯曆上看見的,小時候很喜歡。當時不解其中蘊含的深宮之怨,宮女之愁,但覺此詩中景致極是靜美。
不知幾時在古裝劇裡看得「拜七姐」的習俗,逢了七夕便也夥同了表妹依樣學了起來。舊年的香燭剩了許多放在櫃子裡,不愛吃的五仁月餅也已在某個抽屜裡發了霉,正好可以充作祭品。
木閣樓旁的露台是最好的祭祀場所,地方寬闊,抬頭便可看見星辰。點了蠟燭,供上月餅,便該祈求織女賜福了。「尹尹,你想許什麼願?」事先我總要問她。「織女手巧,自然是賜我一雙巧手了。」每年她都這樣回答,但似乎織女並沒有聽見她的心願。「你呢?」她也總會反問我這個問題。「我才不拜織女,我是要拜魁星的。」在某一年我得知「拜魁星」一說之後,便放棄了織女,因為她並不靈驗。「那我也拜魁星,我都拜,我既要心靈手巧又要有智慧。」可惜她失算了,魁星也並不靈驗。雖說兩位神仙並未給我們賜福,但因為他們的名號,我們在每年的七夕倒多了個「遊戲」的名頭。那時候,我們並沒有什麼傳承傳統的意識,只是好玩而已。
因著那句「輕羅小扇撲流螢」,我對一直以來的捉螢火蟲的活動便格外上心了。也不用紗網,偏拿了「蒲葵大扇」冒充「輕羅小扇」,雖所獲不多,但作了一回古代佳人,倒也頗為自得。
夏夜的星空最是澄明,那時候,我還未近視,躺在屋前擺著的涼席上,漫天星辰便出現在眼前。「哪兩顆是牛郎織女啊?」表妹每次都找不到。「慢慢找啊。」我倆就這樣數著星星,不知不覺地睡了。
今夜,又是七夕。高樓林立的城市早已沒有了我們「祭祀」的場地。想再會會「牛郎織女」,抬頭看到的是天花板上的夜光燈。走出門去,頭頂卻被高樓框得方方正正。終於登上了樓頂,天上卻濃雲密佈,看不見一顆星子。
在不知愁怨的年紀,並未將七夕當作相思之夜。而今初知了愁的滋味,懷念的依舊是當時七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