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吃粽子為主題的作文

以吃粽子為主題的作文

1吃粽子

今天是端午節,我去表妹家吃粽子。

一大早,我興高采烈地來到表妹家。進門第一句話就喊:「表妹,包好粽子了嗎?我拿了一大堆的零食跟你換!」因為我知道,表妹最愛吃零食了,而我愛吃粽子。我本以為表妹會狂奔出來搶我的零食吃。誰知道她會說:「哦,還差一點就包好了,你再等會,絕對好吃。」沒辦法,我只好坐在大廳裡邊看電視邊等。看累了,我揉了揉眼睛,看看鐘,怎麼回事?已經過了三個小時了,表妹怎麼還不包完呢?我等不及了,急忙跑去廚房。由於太匆忙,在路上跟表哥猛地一撞,一不小心,摔了一跤,坐不起來了,過了一會,我好不容易爬起來,拍拍褲子上的泥沙,又飛奔向廚房。

表妹見我來了,手忙腳亂地從冰箱拿出五個包好的粽子,我捏了捏怎麼硬硬的,儘管粽子這樣硬,可我還是小心翼翼地打開粽子,粽子打開了,我傻了眼,裡面哪是什麼粽子呀,分明是橡皮,我又打開後四個。裡面分別是玩具汽車、紙船、橡皮鴨子和廢瓶子。我見了,氣得怒目圓睜,大聲喊道:「你這不像話的東西,看我怎麼收拾你!」說完,我拿起掃把追表妹打。表妹一邊逃一邊回頭笑嘻嘻地說:「誰叫你那麼愛吃粽子,被我騙了吧!」

我的表妹可真狡猾呀,我以後可要提防著點。

2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老師說粽子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那時人們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包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時,人們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後來在晉代,粽子才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南北朝時期,又出現雜粽。在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被用作了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它的形狀出現了錐形、菱形。宋朝時,人們又把果品包入粽子,就有了「蜜餞粽」。在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餡料也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人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最為出名。吃粽子的風俗,也一直流傳至今。

3吃粽子

隨著幾聲嘹亮的雞鳴,整個家鄉醒來了。明天,姐姐將參加一場涉及前途的考試——中考,此時,全家人的心都被揪緊了,似乎連空氣中也夾者緊張的氣氛。

時間在「滴答滴答」地流逝,隨之,我的心也愈來愈沉重,我坐立不安,便下樓走走。「妹,敏敏能考上嗎?」「會的,會的。」大媽一邊包粽子,一邊喃喃地說?「咦,媽,今天又不是端午節,包粽子幹嗎?」我用疑惑不解的目光盯著媽媽手中的粽子。「真想知道嗎?好,你先告訴我關於粽子的來歷。」媽媽神秘地說。「話說屈原投江後人們為了表達對他的尊敬,特地制粽子。」「好。」媽媽一本正經地說,「你大媽希望你姐姐平步青雲,包粽包棕不就是包中嗎?也就是一定能中。這可是祖傳下來的習俗。」我聽了恍然大悟,原來這粽子為姐姐包的。「好,我也要包,我也為姐姐出一份力,讓姐姐高中。」「不用了,遙遙,你有這份心就行了。」我站在一旁,望著全神貫注包粽子的大媽,感到這小小的粽子裡卻包含了大媽無盡的期待和對兒女那無私的關愛……

雖說包棕——「包中」——是我們家鄉特有的習俗,可再這習以為常的習俗裡卻讓我看到了家鄉人那一顆顆淳樸的心靈,感受到天下最偉大的母愛。

4吃粽子啦

端午節到了,我和媽媽一起向奶奶學習怎樣包粽子。

先從水裡撈三片煮得軟軟的粽葉捲成一個圓錐,然後往裡面填被水浸透的糯米、鹹肉或花生、紅豆,壓結實後用第四片粽葉把所有露出米的部分統統裹住,最後在牙齒的幫助下用一根繩子繫住,OK!一個粽子完成了。

不過說來簡單,我自己動手的時候可是洋相百出。

有時我剛把圓錐部分剛填滿,想壓的結實一些時,下面圓錐尖不知什麼時候就散開了,所有的米全部回到盆裡。

有時我用力過猛,粽葉被扯斷了,米就像斷了線的珍珠,到處亂蹦,撒的地上到處都是。

有時我在加第四片粽葉時以為包上了,結果其實原先的三片早散架了。當我想把線繫上時,發現我手裡只剩下粽葉而已啦。

我努力了老半天,浪費了無數米粒和媽媽的口水,結果只在奶奶手把手的幫助下勉強完成了一個而已,倒是媽媽學會了,成功了很多只。

兩隻手的配合很重要啊!不過媽媽小時候也沒有學會,所以媽媽和奶奶都安慰我:現在我的手太小,等我再大一些一定能獨立完成包粽子的。

現在粽子已經熟了,陣陣香味沁人心脾,剛出鍋的粽子又香又鬆又軟,好好吃那!

親愛的朋友,一起來嘗一嘗吧,自己包的粽子絕對新鮮美味呀!

5端午吃粽子

端午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粽子,那麼,端午節為何要吃粽子呢?專家日前對此進行了解釋。

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民俗專家趙之珩介紹說,古代粽子又叫角黍、筒粽。角黍是因粽子的形狀有稜有角,內包有糯米而得名;筒粽是因最初的粽子用竹筒貯米燒煮而成。魏晉時期,周處所撰的《風土記》中記載:「仲夏端午,烹鶩角黍。」南朝吳均的《續齊諧記》中,也記載了屈原投江自殺後,楚國人民哀悼他,便在每年端午以竹筒貯米投於水中祭弔的事。到了唐宋時代,粽子已成為節日和民間四季出現於市場的美味食品。長安有專門製作粽子的店,而且技藝也相當高。當時粽子餡已有多種果仁,其味道比只有黍米好多了。到了宋代,就有「艾香粽子」,是用艾葉浸米裹的。陸游的「盤中共解青菰粽,哀甚將簪艾一枝。」指的就是「艾香粽子」。明弘治年間,就用蘆葉裹粽子,粽餡也多了,有蜜糖、豆沙、豬肉、松仁、棗子、胡桃等等。到了清乾隆年間,林蘭癡《邗江三首吟》中有「火腿粽子」一條,這種粽子流傳至今。現代粽子以浙江嘉興最負盛名。如今,粽子與正月的元宵、中秋的月餅一起,被稱為中國的三大節令食品。

民俗專家介紹,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不但盛行不廢,而且流傳到日本、朝鮮和越南等國。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作文
金牌測算
免費起名
免費測名
個性網名
個性簽名
個性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