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八月十五】
八月十五,月圓之日。天空中,一輪銀盤從東山斜斜掛起,皎潔的月光普照著大地,地面像似鋪了一層薄薄的銀霜。
此時我與家人團聚一起高興地享受著豐盛的「月光晚餐」。晚飯後我獨自一人來到院子裡,一輪皎潔的滿月,灑著銀輝,恬靜地望著我,不時攬過一縷如夢如紗的薄雲,輕盈飄過。
沐浴在銀光中,我陶醉在這美妙的意境中,但淡淡的哀思莫名地湧上心頭。一片梧桐黃葉在夜風中旋轉著,無聲無息地飄落。「落葉歸根」,我想起了遊子回歸的感慨;「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更讓我體會到流落異鄉,思念親人的無奈。「十五的月亮十六圓」,但有多少家庭,何日月能圓?
我思緒著,思緒著漂泊在外的「遊子」——台灣。他們只能默默的忍受著思念的煎熬。誰不渴望回到祖國的懷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篇二:八月十五賞月】
今天是八月十五——中秋節。聽大人們說中秋的月亮是最圓最亮的了。吃過晚飯,我們一家老小興沖沖地來到小花園賞月。
小花園的亭子裡吊著一個紅紅的小燈籠,桌子上放著通紅通紅的蘋果、淡黃淡黃的梨子、紫黑紫黑的葡萄,當然了,還有又大又圓的月餅。我們圍坐在桌邊,一邊吃月餅,一邊賞月。
我們抬頭望著天空,等著月亮的出現。十多分鐘過去了,月亮終於出現了。月亮從雲層中露出半張臉,害羞得像個小姑娘。慢慢地,圓圓的月亮升起來了,像一個大玉盤,四周還有幾顆小星星呢。小星星不時對著月亮眨眼,好像一盞盞明亮的燈。月亮也對小星星微笑,真美啊!月亮將皎潔的月光灑向大地,大地上的小草變得更綠了,花兒變得更美了。
我望著明月,看著,看著,好像長出了翅膀,飛向那神奇的夜空……
【篇三:八月十五作文】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溫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
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的一個傳統佳節—中秋節,也叫「團圓節」。這一天晚上,全家會一邊賞月,一邊品嚐月餅。
聽說農曆八月十五的月光,是一年之中最圓——最亮的一晚。今晚我們家早早地吃過晚飯,和媽媽一起出門賞月,街上的人可多了!人山人海。我抬頭望了望月亮。喲,月亮老早就掛在天空了天空皎潔,這月亮顯得多麼空盯幽淡,八月十五的月亮確實與眾不同。我站在河畔,雙手托著腮,眼睛一眨不眨地望著這月亮,想把這月亮看清楚,因為我聽說,月亮上有個廣寒宮,廣寒宮裡住著一個仙女—嫦娥。傳說嫦娥偷吃了不死仙丹,身子變得輕飄飄的,飛上了月亮,永久住進了廣寒宮。從此,她便和裡面的吳剛——桂花樹和——小白兔住在一起,今晚呀,她會下凡找夫君呢!這時,天上的月亮又圓又大,時而不知是它累了,躲進雲層裡,還是雲彩從它身邊走過,時而又從雲層裡出來,當它一出來時,地上像灑著一片銀光,人人都看的非常清楚。可我的嚴眼睛都看累了,也不見嫦娥出來,真像我也會飛,飛進月亮去瞧一瞧,裡面有什麼東西。
小孩們提著各種各樣的燈籠,嘻嘻哈哈地在河堤邊上走來走去,河畔充滿了歡樂,不管大人還是小孩,人人都會時不時地抬頭看一看這輪月亮,都紛紛讚歎今晚的月光分外圓。
【篇四:八月十五的月亮】
天漸漸晚了,我隨即搬了條小凳子,坐在院子裡。大概你還不知道我想幹什麼吧。告訴你,今天是農曆八月十五日。這要是在過去,我絕對沒有心情和耐心認真地看過八月十五的月亮,今晚,我要是再不好好地賞月,可就錯過十年了啊,所以,這次我決不能再缺席了。
看,一輪金黃的圓月升起了,柔和的光線,彷彿不是真實的,這種自然景觀給人以一種舒適和迷人的感覺。在月亮上,一個淡淡的黑影彷彿在晃動。我想,一定是嫦娥抱著心愛的玉兔又在遙望人間了,她也許是感覺到月宮的廣寒比起溫暖而又熱鬧的人間,更加顯得那麼單調而又乏味吧。
今夜的月亮真是又圓又亮,圓得那麼可愛,亮得那麼皓潔從人間遠遠望去,酷似一個銀色的玉盤反射出一道道白光!
一片白雲,掩住月兒秀麗的面容,月兒竭力把清輝從白雲邊上放出來,形成了一個無法用語言比喻的美景,這時,星星也爭相放出淡淡的光。
八月十五,一個多麼美麗、靜湛的夜晚。
【篇五:八月十五月兒圓】
我仰著頭盼了一天,夜幕終於悄悄地降臨了,圓溜溜的月亮立刻從小山坡上探出頭來,戴著太陽送給她的流光四溢的金項圈,她不再是一道彎彎的峨眉,她那麼皎潔,羞澀的微笑著,遙遙的望著大地,給大地披上了一件亮閃閃的銀裝。
中秋之夜的小鄉村是熱鬧,大樹「沙沙」的拍著小手,蟋蟀在草叢裡低聲的歌唱。我歪著頭看著可愛的月亮,彷彿看見了那只潔白的玉兔,那棵五百多丈高的桂花樹,還有桂花樹下那位美麗的嫦娥仙子,在低聲的吟唱著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星星聽了這首歌,傷心的不知道偷偷的躲藏到哪裡去了;一朵白雲從月亮面前輕輕地飄過,彷彿是在替嫦娥姐姐擦著臉上的淚水。
螢火蟲提著一盞盞明亮的小燈籠,在小路上、在草叢中、在田野裡自由自在的飛行,似乎也在享受這柔和的月光。忽然,一隻螢火蟲從院子上面緩緩地飛過,妹妹大叫著:「我要,我要!」於是,哥哥的腳底像是踏上了哪吒的風火輪似的,呼呼的飛奔過去,用手輕輕的摀住了它,把它放進瓶子裡,妹妹拿著瓶子,在院子裡興高采烈的跑起來,螢火蟲像一顆明亮的星星,隨著她小小的身子跳動著,我們歡快的笑起來,笑聲劃破了美麗的夜空。嫦娥姐姐一定也聽到了,慢慢的舒展開了眉頭,揚起了金色的羽衣,邁起了輕盈的舞步。
月亮漸漸的升到了頭頂,遠處不斷傳來鞭炮的劈啪聲,姥姥說那是人們在祭奠月神,慶祝團圓。我們也來祭奠月神,在院子中間擺一張小圓桌,擺上圓圓的月餅,香甜的水果,讓月神也來品嚐人間的美味。不讓我在晚上吃甜食的媽媽,破例讓我吃了一塊月餅,那天晚上的月餅因為多了月光的味道,是那樣的鮮美,那樣的令人回味。
【篇六:八月十五中秋賞月】
懷著無比輕快的心情,我們迎來了中秋佳節。夜幕降臨的時侯,天空顯得有些陰,雖然沒有幾顆星星的陪伴,但月亮依舊顯得那麼明亮。
爸爸提議說去逛新區,我和媽媽都舉手贊成。於是爸爸載著我們出發了。
一路上,月亮跟隨著我們,但似乎有些害羞。剛和媽媽說話的功夫,它悄悄躲進雲裡,過了好長時間,才出來瞧瞧大地。
我們到政府廣場的時侯,那裡有音樂在唱著:「讓我們蕩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噴泉隨著音樂的節奏,「跳」了起來,有紅色、藍色、白色、綠色……真漂亮!
這時,我拿出望遠鏡,想看看月亮,它和我玩起捉迷藏,一會兒到這兒,一會兒到那兒,終於跑累了,我看到了月亮上的模糊事物,是霧?是雲?是樹?還是我的身影?忽然天空飄來了朵朵淡雲,輕輕遮住了月亮,只見月亮在雲層中穿行閃光。它擠啊擠,又想鑽出來。一陣涼風吹散了霧,月亮重新露出秀麗的臉蛋,這樣一看我覺得,被雲遮住的,在裡邊來回擠的月亮,反而更富有詩意。
看著這樣的美景,不知不覺時間就已過了幾個小時,爸爸媽媽說該回去了,我回頭再看看,真不捨啊!作文
【篇七:八月十五】
我的家鄉在北方的咸陽市。我是地地道道的北方鄉下人。小時候,就聽奶奶講過八月十五很有意思。可是奶奶卻不告訴我是怎樣的有意思,她大概是想讓我去體會發現吧。漸漸的我長大了,對鄉下的風俗也瞭解了一些。
過八月十五是家鄉人最喜歡的節日。過八月十五的前一天也就是十四號,村裡要請楊陵、鳳翔燈城市的戲班子來村裡,十四號晚上就開始唱戲,還演著關於神、鬼的電影。
我們村是一個大村,人多,很熱鬧。到十五號鄉親們互相買不同的月餅又互相贈送,到十五號晚剛剛天黑,大人們便把自家準備的月餅、點心和一些水果五個或一堆三個一層地擺在桌子上,然後把桌子端上院子裡能看見月亮的地方。桌子周圍不能有垃圾,髒物。
奶奶說有了髒物就是對月神——嫦餓的不敬,這就是第一環持月餅前先敬月亮。
然後全家老少,帶著香火和月餅到廟裡敬神,敬神得從最大的玉皇大帝開始,直到最後的一位神,當然帶的月餅也是輪流敬。
有一次,我看見奶奶敬完了最後一位神,走到廟院裡拿著一根點燃的香對著天上說,各路菩薩保佑我們全家平平安安。敬完神回到家已經10點多了,我們就開始吃月餅。
每個人拿一個,然後兩人對換,奶奶說這是因為神給予每個人的好東西不一樣,彼此交換每個人就有兩份好東西。
最後還得留三個月餅。奶奶說三個月餅中最大的代表嫦娥,其中兩個代表廣寒宮的每一位仙女,他們會保佑我們平安的。
家鄉人過八月十五把傳說中的神與節日聯繫的很緊密。吃完月餅後,全家每個人要對月亮磕三個頭以表誠意,心願。最後要留下一個人在院裡看守月餅,並等到月亮下去了以後才可進屋睡覺。
第二天清早吃完飯,每個人要講一個關於月亮的故事,方能去廟裡看戲。戲班子從十四唱到十六號。聽說這是歡迎神仙的到來,與神仙分享八月十五,最後一天唱是為神仙送別。
家鄉的八月十五的確與眾不同,幸運的話請你也來我們家鄉過個八月十五。
【篇八:八月十五——中秋節】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今天,月下遊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