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習俗八年級作文

冬至習俗八年級作文

冬至習俗八年級作文

1 祭俗

冬至是漢民族祭天的日子。對天與地的崇拜是漢民族最莊重、最神聖的信仰。祭天是冬至日最重要、最隆重的風俗。對天的祭拜,從天子至庶民都可以進行,其中尤以天子為重。古代帝王親自參加的最重要的祭祀有三項:天地、社稷、宗廟。皇帝以「天子」自栩,對天的祭祀自然成為皇帝最重要的祭禮。皇帝於每年冬至祭天,登基也例須祭告天地,表示「受命於天」。祭天起源很早,《周禮·大司樂》云:「冬至日祀天於地上之圜丘」。

祭天儀式中,最盛大的要算冬至祭天了。每年冬至日,皇帝都要來圜丘壇舉行告祀禮,稟告上天五穀業已豐登,主祭昊天上帝,配祭皇帝列祖列宗及日、月、雲、雨、風、雷諸神,這就是祭天大禮。我國現存的最大的祭天壇廟為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的北京天壇。皇帝祭天儀式極其盛大,按照典制規定,皇帝需在祭天的前三日來齋宮齋戒,祭天大典從冬至日的拂曉正式開始,據說冬至這天夜裡陽氣開始逐漸增強,而陽氣能使萬物滋生繁衍。祭天大禮分為迎神、奠玉帛、進俎、獻禮等9項程序,在孟冬寒夜初曉、星光微曦的時刻,天子於圜丘之上仰望茫茫宇宙,實現與天的對話。

在民間,出於對天的敬畏和信仰,在冬至日也有各種對天的祭祀儀式。

冬至時還有一種「迎日」的風俗,當屬於一種特殊的祭天方式。《易通卦驗》曰:「冬至之日,見雲送迎從下向來,歲大美,人民知不疾疫,無雲送迎,德薄歲惡,故其雲赤者,旱黑者,水白者為兵。黃者,有土功諸,從日氣送迎其效也。」又曰:「冬至之日,立八神樹,八尺表,日中視其晷如度者,則歲美人和,晷進則水,晷退則旱。進一尺則日食,退一尺則月食。」又曰:「冬至之始,人主與群臣左右縱樂五日,天下之眾,亦家家縱樂五日,為迎日至之禮。」

除了祭天,冬至節也是先民感懷祖先之德、祭祀祖先的日子。

2 食俗

冬至節是一個食俗非常豐富多彩的節日。冬至日正值隆冬,節日食俗以「進補」為主題。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諸如餛飩、餃子、湯圓、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為節日食品。曾較為時興的「冬至亞歲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獻冬至盤、供冬至團、餛飩拜冬等。 傳統冬至節,各地的主要食俗有(舉例):

1冬至餃子:民諺雲,「冬至不端餃子碗,凍壞耳朵沒人管」。傳說女媧用黃泥做人,一年到頭不停地做。到了冬至那天,氣候寒冷起來,黃土人的耳朵總被凍掉。她就在一個個黃土人的耳朵上都穿個小孔,用一條線通過,一頭打個結紮住,一頭塞進黃土人的嘴裡,讓黃土人咬住,這才保牢耳朵沒被凍掉。以後就演變成冬至吃餃子的風俗。每年冬至節,人們就包耳朵形狀的餃子,意思是讓女媧做的黃土人咬住帶線(餡)的耳朵,不致於凍掉。另一種傳說則與醫聖張仲景有關。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正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裡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裡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裡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後人們稱它為"餃子,也有的稱它為"扁食"和"燙面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

2冬至肉:湖南人過冬至,會殺雞宰豬,把肉陰乾,稱為冬至肉。有俗話說"吃過冬至肉,身體賽牛犢"。

3熱豆腐:常州人則吃一種隔夜的熱豆腐,有句話說"若要富,冬至隔夜吃塊熱豆腐"。

4赤豆糯米飯: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5吃狗肉: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dai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6分臘肉:是南方冬至掃墓後同姓宗族祠堂按人丁分發「胙肉」的古老食俗。肉有生、熟兩種,分時有許多規矩。加區別學歷高低,清有童生、秀才、舉人、進士四級,民國有高小、中學、大學、留學四級,以示鼓勵;優先照顧老人,在50、60、70、80、90年齡段,數量依次遞增,以示敬重。冬至肉用祠堂公積金或富家捐款購置,族長主理其事在當時被視作一份厚禮。

7冬至團:也見於江南。冬至團是以糯米粉為麵團,內包肉、萊、糖、果、豇豆、赤豆沙、蘿蔔絲等蒸成。主要充作供品,也可蹭送親鄰或待客,是冬至亞歲宴上的必備食品之一。

8冬至圓:全家團圓的時候吃,最有意義。用糯米粉做「冬至圓」,一般做成紅、白兩色,粒粒小如魚目珠子,還可應孩子們的要求捏成牛馬羊雞犬豬等小動物。

9年糕: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兒菜、冬筍、肉絲炒年糕,晚餐是雪裡蕻、肉絲、筍絲湯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長高,圖個吉利。

十湯圓: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湯圓也稱湯團,冬至吃湯團又叫"冬至團"。江南人用糯米粉做成麵團,裡面包上糖、肉、蘋果、豆沙、蘿蔔絲等。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

⑾蕎麥面:浙江等地每逢冬至這天,全家男女老少都要集齊,家家戶戶要做蕎麥面吃。習俗認為,冬至吃了蕎麥,可以清除腸胃中的豬毛、雞毛。

⑿姜母鴨:廈門人喜歡在冬至吃姜母鴨進補。姜母鴨是用整塊老生薑(不用切),去燉正番鴨,據說姜對身體很好,可以暖胃補腎。做法還有很多,比如還可以用四物(當歸、黃芪、熟地、白芍)去燉,或者枸杞、人參燉,棗是一定不可缺少的,黑棗、紅棗都可以,中醫認為,棗能補氣、補腎。

⒀餛飩:道教認為,元始天尊象徵混沌未分,道氣未顯的第一大世紀。故民間有吃錕飩的習俗。《燕京歲時記》云:「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渾沌之象,故於冬至日食之。」實際上「餛飩」與「混沌」諧音,故民間將吃餛飩引伸為打破混沌開闢天地。後世不再解釋其原義,只流傳所謂「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諺語,把它單純看做是節令飲食而已。另有民間傳說,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凶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而能過上太平歲月。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後來約定俗成,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在我國台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於冬至或前後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冬至節祭祖先,在台灣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冬至是一個內容豐富的節日,據考,冬至在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經是個很熱鬧的日子。 在今天江南一帶仍有吃了冬至夜飯長一歲的說法,俗稱「添歲」。

3 禮俗

冬至節禮俗主要有拜師和贈鞋襪等。

冬至這天是學生向老師表達敬意的日子,據說,此日,小學學生衣新衣,攜酒脯,各赴業拜師。冬至節,舊俗由學董牽頭,宴請教書先生。先生要帶領學生拜孔子牌位。然後由學董帶領學生拜先生。山西民間有"冬至節教書的"的諺語,說的就是這種尊師風俗。至今民間仍有冬至節請教師吃飯的習俗。晉西北習慣用燉羊肉招待教師,其情盛濃。

贈鞋襪的習俗則是因為這天日影最長,所以古俗以鞋襪獻給尊長慶賀冬至,表示足履最長之日影祝禱長壽。另有資料認為,贈鞋於舅姑的習俗,逐漸變成了舅姑贈鞋帽於甥侄了。但我們覺得,此說可能是對舅姑一詞望文生義而致,古漢語中的舅姑指的是公婆而非後世理解的舅姑親屬。後魏北涼司徒崔浩〈女儀〉曰,「近古婦常以冬至日進履襪於舅姑,皆其事也。」當然,不管是贈尊長還是贈孩童,都是一種感懷生命的美好習俗。

4 娛俗

冬至節,民間娛俗主要有唱「九九歌」和繪「九九消寒圖」

1九九歌

是一種節令民間歌謠。每當冬季來臨時,慈愛而靈慧的母親們常給孩子吟出這樣的歌謠:一九二九不舒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冰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犛牛遍地走。這歌,便是幾乎流傳於我國各地的九九歌。

九九歌也叫九九詞,全稱是「九九消寒歌」。按照我國傳統的曆法計算,從冬至次日開始數起,每九天為一個時段,這個時段便是與夏季的「伏」相對的「九」;共有九個時段,第一個九天叫一九,其後依次稱二九、三九、…九九,合稱「九九」,與「三伏」相對。整個冬季中,這九九八十一天氣候較冷,此期過後,天氣回暖,大地將春。在這較冷的「最難將息」時節,人們以九數之,屈指度日,因此叫「數九」;這一段的天氣也相應地稱「數九天」。屈指數日的人們比較閒暇,於是通過對天氣寒暖、物候以及人事物事的觀察,聯綴了九九歌,廣泛流傳,以志數九消寒。據南朝梁宗德《荊楚歲時記》記載,當時已有數九之俗:「俗用冬至日數及九九八十一日,為寒盡」。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作文
金牌測算
免費起名
免費測名
個性網名
個性簽名
個性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