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的端午粽香作文
又是一年端午粽飄香,此時此情不禁讓我想起了兒時的時光。兒時的端午節,對我這個出生在蘇北窮苦人家的孩子來說,絕沒有多大的吸引力。
煮雞蛋,煮蒜頭,小孩的手腕腳踝繫上五彩線,門楣上插兩根艾草,連粽子都沒有,就算是過節了。
吃不上粽子,倒不是因為家裡沒有米,也不是因為沒有粽葉,而是好多人家都不會包,更懶得學。於是那幾家會包粽子的便成了我們羨慕的對象,恨不得自己是那個會包粽子人家的小孩,那樣就可以美美地吃上粽子,再也不必聞那粽香流口水了。
而今過節,我們家照樣一個沒有包,可粽子卻多的吃不完。我那8歲的女兒也就是吃了那開始的幾口,接下來就再也不感興趣了。我愛人也很少吃,於是吃粽子成了我和老岳母的任務。奇怪的是,粽子品種雖然很是豐富,鮮肉的,鹹肉的,蛋黃的,蜜棗的,豆沙的……應有盡有,卻怎麼也找不回兒時的那份粽香了。
也許,吃不到的才是最香的,最令人回味的。
我想,如果現在市面上沒有現成的粽子買,還有多少父母還會——或是還能學著為孩子包上幾個粽子呢?說實話,我也許就從父母那裡繼承了這份小小的懶惰,估計會讓女兒失望了。二十年後的今天,也許她也像今天的我一樣,追憶兒時的這份粽香。
明年的端午我是不是該為我的女兒也親手包上幾個粽子?這樣,二十年後,女兒對兒時端午節的記憶,也許將是有別於我的另外一番特別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