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和儀式感初中作文
美好的東西都需要儀式感的,比如契約,比如喝茶,比如春節。這種儀式就如同帝王的謚號一般,其實沒多大用,但不可或缺,不可或缺就是看似無用的大用。
所謂「年味」,約摸大多數人都能參透一二,可卻發覺難以言表。過年本是件時令性的事,可卻說它有味道,如此想來,「春節」便由一段原本靜止的時光變得生龍活虎起來:鞭炮的硝煙味,正旺的爐火味,噴香的餃子味……甚至還會有「沁梅香可嚼」的臘梅清芬。
小時候都是在農村爺爺家過的年。時過境遷,昔日最朝思暮念的「米粉包子」竟連什麼味道也不記得了,而曾經覺得繁瑣的「儀式」卻歷歷在目:明明有膠水,女眷們卻要忙活好一陣子用麵粉煮一大鍋糨糊來貼春聯;年夜飯前,總要朝著祖墳的方向,一大家子按輩分長幼依次磕頭;再如年夜飯中,總有一盆不讓動只給看的魚名曰「年年有餘」;除夕夜連小孩子也要守到子時,只因為大人說新舊之交的碰撞會擦出喜慶……
正如虛幻之物需要尋找實物來寄托情懷一樣,若儀式感逐漸削弱,那麼內容也在遞減。如今當我們感歎「春節不能承受之輕」時,那丟失的年味,其實就在這無本之木、無水之魚中走向標本抑或死亡。正如品茶,真正的味道不在水裡,不在杯中,而是人人歸山林,這是心中一種幻想。「過年」也是如此。我們過年,也並非為了祭祀而祭祀,為了守歲而守歲,不過是在這種約定俗成中回歸昨日種種並祝福明日的新天地。
而這世間,是否存在無需儀式即可登堂入殿直抵本質的事物呢?弗洛伊德說:「沒有所謂的玩笑,所有玩笑都有認真的成分。」儀式也是如此,從來沒有純粹的儀式,所有儀式都是內容的反射,沒有儀式的內容,或被淡化儀式的內容,本身的存在就很可疑。每至年關,我都不敢輕視其中的味道,它不只取自鞭炮響亮後餘下的淡淡硝煙味,更多來自千年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精髓。
讓儀式感與「年味」相濡以沫吧。當萬千滋味無從說起,只能回首青山,笑看風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