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鑄鄉的濃濃年味作文
我的家鄉是「江南鑄都」的發源地——嘉禾縣袁家鎮田崗頭村,過大年是十分隆重的。解放前村裡的漢子每年都要離開家鄉,過著「一爐鐵水流向江面,兩副犁頭走遍湖廣」的流動鑄造生活,進入臘月才先後回家鄉過大年。解放後在黨的領導下,村裡的男人結束了流浪的生活,進入廠礦當師傅傳授祖傳的鑄造技術,有的還當上了領導。他們在各地安居樂業,雖然很忙,但還是要抽出時間回家鄉過年。
那時和現在一樣,留守在家的是婦女、老人、兒童,在工廠裡工作的男人,在臘月廿七八先後回到了家,於是村裡十分熱鬧喜慶了,到處出現著笑聲和鞭炮聲,顯出送舊迎新的非凡氣象。物資是計劃分配,殺頭大豬除了派購外,其餘都留給自己。小菜自留地上有,魚蝦小河小溝池塘裡撈,美味新鮮。糖果食品到供銷社購買,吃得放心。不到兩天,就把年貨辦好了。文化大革命時期,還要上山採摘野菜,準備好年三十早上吃的憶苦餐。唱著訴苦歌,吃著憶苦餐,許多人淚流滿面。
會寫字的人到供銷社買來紅紙,磨上墨用毛筆寫對聯,傳說只有「墨」才是最好的除舊迎新物件。解放前的「童婦之言,百無禁忌」「姜太公在此」等庸俗、迷信的貼聯取消了,而歌頌社會主義新氣象的對聯日益時興。
除夕,村民要接來親戚團圓過年。我去桐井沖接來外婆,還把子女在外沒空回來、留守在家的大伯父也請了來,歡聚一起吃年飯。晚上,逐戶走訪父老鄉親,向他們辭年。回到家後,我們貼上對聯,坐著守歲聊天,這時小孩子等著大人發壓歲錢。壓歲錢是用紅紙條包上伍角錢,還不及現在買一個紅包的錢呢!然而在那時用來交學費都足足有餘。孩子們接到紅包後,馬上笑瞇瞇地去睡覺了。
初一清早起床後,人們穿上新衣服,打封大鞭炮,帶著小孩到長輩家拜年,教他一些吉祥的話,給長輩磕頭、鞠躬。長輩們撫摸著小孩的頭,說著祝福的話,同時把事先準備好的小紅包發到小孩的手上。這一天,我們白天看舞龍耍獅和籃球比賽,晚上看革命現代戲,現在回想起來都覺得很有趣。
過了大年初一,在外地工作的鄉親返回單位。初二,駐隊工作組的公社幹部來我村拜年了,他到村裡和田士裡走了一趟後,初三清早就帶領社員,去開荒造林。從這天起,人們白天忙於生產,夜晚不是看村民自己排演的樣板戲就是去親友家拜年,從來沒有看到街頭巷尾打牌的閒人。雖然物資匱乏,是「窮過年」,但是社會公平,各家各戶過年的熱鬧情景差不多。爆竹放得少,環境污染小。人們以誠相見,自己捨不得吃,招待親友卻很大方。因此人們都是吃得放心,玩得開心,出門不驚心,工作很熱心。
鑄鄉濃濃的年味令我難忘,我是多麼想留住鄉愁啊!